麦芽

别名:

大麦芽、草大麦、炒麦芽、焦麦芽、大麦毛、麦蘖、大麦蘖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大麦Hordeum vulgare L. 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得。将麦粒用水浸泡后,保持适宜温、湿度,待幼芽长至约0.5cm 时,晒干或低温干燥。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我国各地普遍栽培。资源分布:我国各地普遍栽培。

英文名称:

FRUCTUS HORDEI GERMINATUS

药材类别:

果实/种子类

性味:

甘,微温。①《药性论》:味甘,无毒。②《汤液本草》:气温,味甘咸,无毒。③《本草再新》:味甘,性平,无毒。

归经:

入脾、胃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二经。②《本草汇言》:入足太阴、阳明,手阳明经。

功效:

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

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大剂量可用30-120g;或入丸、散。

药用部位:

为禾木科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为发芽的大麦颖果。取成熟饱满的大麦,冷水浸泡一天,捞出置筐内,上盖蒲包,每天洒温水2~3次,待芽长至1~1.5厘米时,取出,低温干燥。生用或微炒黄用(微炒对淀粉酶活动无影响,炒至深黄、炒焦则降低酶的活性)。发芽后麦粒仍呈梭形,下端有须根数条,芽干后已萎缩。全国各地有栽培。

植物形态:

大麦 越年生草本。秆粗壮,光滑无毛,直立,高50-100cm。叶鞘松驰抱茎;两侧有较大的叶耳;叶舌膜质,长1-2mm;叶片扁平,长9-20cm,宽6-20mm。穗状花序长3-8cm(芒除外),径约1.5cm小穗稠密,每节着生3枚发育的小穗,小穗通常无柄,长1-1.5cm(除芒外);颖线状披针形,微具短柔毛,先端延伸成8-14mm的芒;外稃背部无毛,有5脉,顶端延伸成芳,芒长8-15cm,边棱具细刺,内稃与外稃等长。颖果腹面有纵沟或内陷,先端有短柔毛,成熟时与外稃粘着,不易分离,但某些栽培品种容易分离。花期3-4月,果期4-5月。

药物采收:

麦芽:除去杂质。 炒麦芽:取净麦芽,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棕黄色,放凉,筛去灰屑。 焦麦芽:取净麦芽,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焦褐色,放凉,筛去灰屑。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颖果两端狭尖略呈梭形,长8-15mm,直径2.5-1.5mm。表面淡黄色,背面浑圆,为外稃包围,具5枚,先端长芳已断落;腹面为内稃包围,有1条纵沟。除去内外稃后,基部胚根处长出胚芽及须根,胚芽长披针形,状线形,黄白色,长约5mm,须根数条,纤细而弯曲。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气无,味微甘。

临床应用:

1.《药性论》: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2.千金·食治》:消食和中。
熬末令赤黑,捣作麨,止泄利,和清酢浆服之,日三夜一服。
3.《日华子本草》: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症结,能催生落胎。
4.《医学启源》:补脾胃虚,宽肠胃,捣细炒黄色,取面用之。
5.《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止呕吐,消宿食,止吞酸吐酸,止泻,消胃宽膈,并治妇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6.《本草纲目》:麦糵、谷芽、粟糵,皆能消导米面诸果食积。
观造饧者用之,可以类推。
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也,不可不知。
若久服者,须同白术诸药兼用,则无害。
7.《本草经疏》:麦糵,功用与米糵相同,而此消化之力更紧,其发生之气,又能助胃气上升,行阳道而资健运,故主开胃补脾,消化水谷及一切结积冷气胀满。
8.《本草汇言》:大麦芽,和中消食之药也。
补而能利,利而又能补,如腹之胀满,膈之郁结,或饮食之不纳,中气之不利,以此发生之物而开关格之气,则效非常比也。
9.《本草正》:麦芽,病久不食者,可借此谷气以开胃,元气中虚者,毋多用此以消肾。
亦善催生落胎。
10.《药品化义》:大麦芽,炒香开胃,以除烦闷。
生用力猛,主消麦面食积,症瘕气结,胸膈胀满,郁结痰涎,小儿伤乳,又能行上焦滞血。
若女人气血壮盛,或产后无儿饮乳,乳房胀痛,丹溪用此二两,炒香捣去皮为末,分作四服立消,其性气之锐,散血行气,迅速如此,勿轻视之。
11.《本草述》:谷、麦二芽俱能开发胃气,宣五谷味。
第(麦芽)微咸能行上焦滞血,使营和而卫益畅,更能腐化水谷,且脾主湿,血和而湿行,湿行而脾运,尤非谷芽所可几也。
12.《本草求原》:凡麦、谷、大豆浸之发芽,皆得生升之气,达肝以制化脾土,故能消导。
凡怫郁致成膨膈等症,(麦芽)用之甚妙,人知其消谷而不知其疏肝也。
13.《医学衷中参西录》:大麦芽,能入脾胃,消化一切饮食积聚,为补助脾胃之辅佐品,若与参、术、芪并用,能运化其补益之力,不至作胀满,为其性善消化,兼能通利二便,虽为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
夫肝主疏泄,为肾行气,为其力能舒肝,善助肝木疏泄以行肾气,故又善于催生。
至妇人乳汁为血所化,因其善于消化,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
入丸散剂可炒用,入汤剂皆宜生用。

主治:

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奶。 生麦芽长于健脾和胃、通乳,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 炒麦芽,行气消食、退乳,多用于食积不消、乳母断乳;焦麦芽,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 本品消食积尤适于米、面、薯、芋等食物食滞不化者。 现代用于急、慢性肝炎和营养不良、妇女乳溢症,浅部真菌感染。

附方:

①快膈进食:麦芽四两,神曲二两,白术、橘皮各一两。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人参汤下三、五十丸。(《纲目》) ②治产后腹中鼓胀,不通转,气急,坐卧不安:麦蘖一合,末,和酒服食,良久通转。(《兵部手集方》) ③治饱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嘿嘿欲卧,食毕辄甚:大麦蘖一升,椒一两(并熬),干姜三两。捣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四服。(《补缺肘后方》) ④治产后发热,乳汁不通及膨,无子当消者:麦蘖二两,炒,研细末。清汤调下,作四服。(《丹溪心法》)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8~12g,水煎服。 1、麦芽炒黄、炒焦或制成煎剂,其效力均明显降低,因此麦芽宜生用或微炒冲服。 2、食积呕吐 山楂15克、麦芽10g,加1000g(4碗)水,煮至汤汁浓缩成500g(2碗 ),加点红糖调味即可。最宜于饮食积滞引起的呕吐。 3、回乳 炒麦芽60~90g,水煎代茶饮,每日1剂,连服7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