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猪苓的作用禁忌是什么?
以猪苓多糖治疗剂量的2000倍1次给药或100倍连续灌胃或腹腔注射给药28天,结果小鼠和犬未见毒性反应,各脏器亦未见实质性损害。致癌、致畸、过敏和皮肤刺激等试验均未见猪苓多糖有明显毒性和刺激作用。
要留意猪苓的化学成分
菌核含猪苓葡聚糖Ⅰ,甾类化合物:多孔菌甾酮(polyporusterone)A、B、C、D、E、F、G,4,6,8(14),22-麦角甾四烯-3-酮[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25-脱氧罗汉松甾酮(25-deoxymakisterone)A,25-脱氧-24(28)-去氢罗汉松甾酮[25-deoxy-24(28)-dehydro9makisterone]A,7,22-麦角二烯-3-酮(ergosta-7,22-dien-3-one),7,22-麦角甾二烯-3-醇(ergosta-7,22-dien-3-ol),5,7,22-麦角甾三烯-3-醇(ergosta-5,7,22-trien-3-ol),5α,8α-表二氧-6,22-麦角甾二烯-3-醇(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ol),还含α-羟基二十四碳酸(α-hydroxytetracosanoic acid)。另有报道猪苓菌丝发酵滤液中多糖是由D-甘露糖(D-mannose)、D-半乳糖(D-galactose)、D-葡萄糖(D-glucose)组成,其摩尔比为20:4:1。
猪苓的临床应用是什么?
1.《本草衍义》:猪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
2.《用药心法》:猪苓,苦以泄滞,甘以助阳,淡以利窍,故能除湿利小便。
3.《纲目》: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膳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4.《本草汇言》:猪苓,渗湿气,利水道,分解阴阳之的药也。
此药味甘淡微苦,苦虽下降,而甘淡又能渗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开腠理,分理表阳里阴之气而利小便,故前古主彦疟。
甄氏方主伤寒温疫大热,能发汗逐邪,此分利表阳之气于外也。
张氏方主腹满肿胀急痛,心中依,疟痢瘴泻,此分利里阴之气于内也。
张仲景治太阳病脉浮、发热、消渴而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以止其吐;冬时寒嗽,兼寒热如疟状者,名为痰风,用五苓散以定其嗽。
此三法俱重在猪菩,开达腠理,分利阴阳之妙用也。
5.《药品化义》:猪苓味淡,淡主于渗,人脾以通水道,用治水泻湿泻,通淋除湿,消水肿,疗黄疸,独此为最捷,故云与琥珀同功。
但不能为主剂,助补药以实脾,领泄药以理脾,佐温药以暖脾,同凉药以清脾,凡脾虚甚者,恐泄元气,慎之。
6.《本草述》:方书有云,湿在脾胃者,必用猪苓、泽泻以分理之也。
按猪苓从阳畅阴,洁古所谓升而微降者是,阳也;泽泻从阴达阳,洁古所谓沉而降者是,阴也。
二味乃合为分理阴阳。
7.《长沙药解》:猪苓,渗利泄水,较大茯苓更捷。
但水之为性,非土木条达,不能独行。
猪苓散之利水,有白亢之燥湿土也;猪苓汤之利水,有阿胶清凤木也;五苓之利水,有白术之燥土,桂枝之达木也;八味之利水,有桂枝之达木,地黄之清风也;若徒求利于猪。
茯、滑、泽之辈,恐难奏奇功耳。
8.《本草求真》:猪苓,凡四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性虽有类泽泻,同人膀胱肾经,解热除湿,行窍利水,然水消则脾必燥,水尽则气必走;泽泻虽同利水,性亦类燥,然咸性居多,尚有润存,泽虽治火,性亦损气,然润能滋阴,尚有补在。
故猪必合泽泻以同用,则润燥适均,而无偏陂之患矣。
至于茯苓虽属渗剂,有湿自可以去,然在则入气而上行,此则入血而下降,且与泽泻利水消肿,洽疟止痢等药,审属暑邪湿热内闭,无不惜此以为宣导之需,古人已云清利小便,无若此缺,以故滋阴药中,止有泽泻,而不用及猪苓,正谓此耳。
但此专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致损目。
10.《本经》:主截疟,利水道。
11.《药性论》: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
12.《珍珠囊》:渗泄,止渴,又治淋肿。
13.《医学启源》:大燥除湿。
《主治秘要》云,去心悸。
14.《医学入门》:治中暑消渴。
15.《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
带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