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别名:
豕零、猳猪屎、豕橐、司马彪、豨苓、地乌桃、野猪食、猪屎苓、猪茯苓、野猪粪
来源:
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Grifola umbellatus(Pers.)Pilat]采收和储藏:南方全年皆采,北方以夏、秋两季为多。挖出后去掉泥砂,晒干。放干燥通风处。猪苓隐生于地下,地上无苗,寻找较困难。据河北经验,凡生长猪苓的地方,其土壤肥沃,发黑,雨水渗透也快,小雨后地面仍显干燥。
药材产地:
分布河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及东北等地。主产于陕西、河南、河北、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湖北等地亦产。陕西、云南产量较大,陕西产者质量最佳。
英文名称:
POLYPORUS
药材类别:
菌藻类
性味:
甘淡;平。①《本经》:味甘,平。②《药性论》:微热。③李杲:淡甘,平。
归经:
脾;肾;肺;膀胱经。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阳、少阴经。②《药品化》:入脾、膀胱二经。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功效:
利尿渗湿。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
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
药用部位:
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挖出后去掉泥砂,晒干
植物形态:
菌核形状不规则,呈大小不一的团块状,坚实,表面紫黑色,有多数凹凸不平的皱纹,内部白色,大小一般为3-5cm×3-20cm。子实体从埋生于地下的菌核上发出,有柄并多次分枝,形成一丛菌盖,总直径可达20cm。菌盖圆形,直径1-4cm,中部脐状,有淡黄色的纤维鳞片,近白色至浅褐色,无环纹,边缘薄而锐,常内卷,肉质,干后硬而脆。菌肉薄,白色。菌管长约2mm,与菌肉同色,下延。管口圆形至多角形,每1mm间3-4个。孢子无色,光滑,圆筒形,一端圆形,一端有歪尖,(7-10)μm×(3-4.2)μm。
药物采收:
生物学特性 野生于海拨1000-2000m的山地次生林中。我国多雨的南方多生长在阳坡,北方多生长在阴坡或半阳坡。5cm的地温在8-9℃菌核开始萌发,月平均地温14-20℃时新苓生长快,萌发多,22-25℃时形成子实体。猪苓适宜在疏松透气、腐殖质含量高、肥沃偏酸性的砂壤土生长,土壤含水量30%-50%。猪苓与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营共生生活,故猪苓的伴生植物与蜜环菌腐生与寄生的树种有关,常与柞、桦、槭、橡、榆、杨、柳、枫、女贞子等树种生活在一起。栽培技术 猪苓采用半野生栽培,选蜜环菌能够生长的灌木林、薪柴林,不宜选用用材林和经济林。在晋南地区宜选择海拨1000-1500m、地形平坦或为沟槽地及15°左右的缓坡地,土壤为较肥沃的砂壤土。应首先培养蜜环菌枝,可采挖生长有蜜环菌的树根、木段作菌种,也可用人工培养的蜜环菌三级生产种来培养菌枝,选直径1-2cm的壳斗科植物及共他阔叶树的新鲜树枝,斜砍成10cm小段。挖直径50-60cm、深30cm的培养坑,坑底铺一层树叶,将砍好的树枝之间,盖一薄层土。然后按此法再在上面重复摆几层,每坑一般可摆放5-7层,最后于坑顶覆土3-5cm,土上用树叶覆盖。需常浇水保湿,约两个月后树枝长满蜜环菌菌丝,称菌枝。再选用直径2-3cm的菌枝砍成长30cm左右短节,作为菌种,按培养菌枝的方法扩大培养出菌材,用来伴栽猪苓。猪苓菌种应选择生活力旺盛、灰褐色的鲜苓作种苓。在灌木树丛旁挖10cm左右深的小穴,穴内应具有树根及纵横交错的毛根,在穴底先铺湿树叶一层,在树根旁放一节菌材,猪苓菌核放在树根与菌材之间,每穴放种苓100-250g,然后盖一层湿润的树叶,覆土填平。穴顶再盖一层较厚的树叶。田间管理 猪苓下种后不宜翻动,并忌牲畜践踏。夏季如遇干旱,可引水浇灌。每年春季在穴顶加盖一层树叶,这样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补充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药物性状:
1.性状鉴别 菌核呈不规则块状、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cm,直径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或有瘤状突起。体轻,质硬,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以个大、外皮黑色、断面色白、体较重者为佳。2.显微鉴别 粉末黄白色。用斯氏液装片可见散在的菌丝及粘结的菌丝团块。菌丝细长,弯曲,有分枝,粗细不一,或有结节状膨大部分,直径1.5-6μm,稀至13μm,大多无色,少数黄棕色或暗棕色;棕色菌丝较粗,横壁不明显。草酸钙方晶极多,大多呈正方八面体或规则的双锥八面体,也有呈不规则多面形,直径3-60μm,长至68μm,有时可见数个集结。粉末遇水合氯醛液粘化成胶冻状。
临床应用:
1.《本草衍义》:猪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2.《用药心法》:猪苓,苦以泄滞,甘以助阳,淡以利窍,故能除湿利小便。
3.《纲目》: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膳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4.《本草汇言》:猪苓,渗湿气,利水道,分解阴阳之的药也。
此药味甘淡微苦,苦虽下降,而甘淡又能渗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开腠理,分理表阳里阴之气而利小便,故前古主彦疟。
甄氏方主伤寒温疫大热,能发汗逐邪,此分利表阳之气于外也。
张氏方主腹满肿胀急痛,心中依,疟痢瘴泻,此分利里阴之气于内也。
张仲景治太阳病脉浮、发热、消渴而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以止其吐;冬时寒嗽,兼寒热如疟状者,名为痰风,用五苓散以定其嗽。
此三法俱重在猪菩,开达腠理,分利阴阳之妙用也。
5.《药品化义》:猪苓味淡,淡主于渗,人脾以通水道,用治水泻湿泻,通淋除湿,消水肿,疗黄疸,独此为最捷,故云与琥珀同功。
但不能为主剂,助补药以实脾,领泄药以理脾,佐温药以暖脾,同凉药以清脾,凡脾虚甚者,恐泄元气,慎之。
6.《本草述》:方书有云,湿在脾胃者,必用猪苓、泽泻以分理之也。
按猪苓从阳畅阴,洁古所谓升而微降者是,阳也;泽泻从阴达阳,洁古所谓沉而降者是,阴也。
二味乃合为分理阴阳。
7.《长沙药解》:猪苓,渗利泄水,较大茯苓更捷。
但水之为性,非土木条达,不能独行。
猪苓散之利水,有白亢之燥湿土也;猪苓汤之利水,有阿胶清凤木也;五苓之利水,有白术之燥土,桂枝之达木也;八味之利水,有桂枝之达木,地黄之清风也;若徒求利于猪。
茯、滑、泽之辈,恐难奏奇功耳。
8.《本草求真》:猪苓,凡四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性虽有类泽泻,同人膀胱肾经,解热除湿,行窍利水,然水消则脾必燥,水尽则气必走;泽泻虽同利水,性亦类燥,然咸性居多,尚有润存,泽虽治火,性亦损气,然润能滋阴,尚有补在。
故猪必合泽泻以同用,则润燥适均,而无偏陂之患矣。
至于茯苓虽属渗剂,有湿自可以去,然在则入气而上行,此则入血而下降,且与泽泻利水消肿,洽疟止痢等药,审属暑邪湿热内闭,无不惜此以为宣导之需,古人已云清利小便,无若此缺,以故滋阴药中,止有泽泻,而不用及猪苓,正谓此耳。
但此专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致损目。
10.《本经》:主截疟,利水道。
11.《药性论》: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
12.《珍珠囊》:渗泄,止渴,又治淋肿。
13.《医学启源》:大燥除湿。
《主治秘要》云,去心悸。
14.《医学入门》:治中暑消渴。
15.《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
带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