鲩鱼

别名:

鯶鱼(《尔雅》郭璞注),鰀鱼(《纲目》),混子(《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草鱼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采收和储藏:每年除生殖季节外,均可捕捞,捕得后,除去鳞片、鳃、内脏,洗净,鲜用。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栖息于江河湖泊中属中下层鱼类,生活于近岸多水草区域。为草食性鱼类。生殖期4-7月。东北较迟。资源分布:南至广东、北至东北平原地区均有分布。现人工养殖成功,分布则更为广泛。

英文名称:

Grass carp

药材类别:

性味:

①《本草拾遗》:无毒。

归经:

《本草求真》:"入脾、胃。"

功效:

平肝祛风;温中和办。主虚劳;肝风头痛;久疟;食后饱胀;呕吐泄泻

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植物形态:

草鱼,体长,略呈圆筒形,腹圆无棱,尾部侧扁。头钝,口端位,无须。上颌稍长于下颌。眼较小,上侧位。鳃耙短小呈棒形,排列稀疏。下回齿2行,为梳状栉齿。,具斜狭下凹嚼面。边缘具斜条状沟纹。鳞片颇大,侧线鳞39-46。背鳍3,7,无硬刺,起点与腹鳍相对。臀鳍3,8,亦无硬刺,身体各部分比例随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差异幼鱼的头长和眼径相对 地较成鱼为大,尾柄长,眼间距较成鱼为小。/体呈茶黄色,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浅灰色。

临床应用:

1.《纲目》:暖胃和中。
2.《医林纂要》:平肝,祛风,治痹,截疟。
治虚劳及风虚头痛,截久疟,其头蒸食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