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牛蒡子的作用禁忌是什么?
要留意牛蒡子的化学成分
果实含牛蒡甙(arctiin),水解生成牛蒡甙元(arctigenin)及葡萄糖(glucose)[1]。又含罗汉松脂酚(matairesinol)[1],络石甙元(trachelogenin)[2],倍半木质素(sesquiligenan)AL-D及 AL-F[1]。种子含牛蒡甙[3],牛蒡酚(lap-paol)A、B[4]、C、D、E[5]、F、H[6]。又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成分有:花生酸(arachic acid),硬脂酸(stera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7]。
牛蒡子的临床应用是什么?
1.《别录》:明目补中,除风伤。
2.《药性论》: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3.《食疗本草》: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4.《本草拾遗》:主风毒肿,诸痿。
5.《医学启源》:消利咽膈。
《主治秘要》:润肺散气。
6.李杲: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7.《纲目》:消斑疹毒。
8.《本草经疏》:恶实,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
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
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矣。
藏器主风毒肿诸痿;元素主润肺、散结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络者,悉此意耳。
故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9.《药品化义》: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
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诸毒热壅,马刀瘰疬,颈项痰核,血热痘,时行疹子,皮肤瘾疹,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10.《本草求真》:牛蒡子,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犹未绎其义。
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
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借此表解里清。
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
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11.《本草正义》: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
洁古作温,景岳又谓其降中有升,皆非真谛。
《别录》称其明目,则风热泄而目自明。
补中者,亦邢热去而正自安。
除风伤者,以风热言之也。
其根茎,则濒湖《纲目》谓之苦寒,《别录》主治,皆除热通利之意。
盖其功力,本与子相近,而寒凉疏泄之性过之,皆以清热泄导为治,凡非实火,未可妄投。
凡肺邪之宜于透达,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犹未发泄,早投清降,则恒有遏抑气机,反致内陷之虞。
惟牛蒡则清泄之中,自能透发,且温热之病,大便自通,亦可少杀其势,故牛蒡最为麻疹之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