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
别名:
恶实(《别录》),鼠粘子(《本草图经》),黍粘子(《珍珠囊》),大力子(《卫生易简方》),蝙蝠刺(《纲目》),毛然然子、黑风子(《青海药材》),毛锥子(《贵州民间方药集》),粘苍子(《辽宁主要药材》),鼠尖子、弯巴钩子、万把钩(《江苏植药志》),大牛子(《山西中药志》),牛子(《陕西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ctiumlappa L.采收和储藏:7-8月果实呈灰褐色时,分批采摘,堆积2-3d,曝晒,脱粒,氯将,再晒至全干。
药材产地:
野生者,多生于山野路旁、沟边、荒地、山坡向阳草地、林边和村镇附近。常栽培。分布全国各地。一般为栽培品。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及台湾的台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等地。
英文名称:
Great Burdock Achene, Achene of Great Burdock
药材类别:
果实/种子类
性味:
味辛;苦;性寒。①《别录》:味辛,平。②《本草拾遗》:味苦。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要》:辛,温。④《药品化义》:辛,性寒。
归经:
入肺、胃经。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阳明经。②《药品化义》:入肝、肺二经。
功效: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煎汤含漱。
药用部位:
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实。
植物形态:
牛蒡 二年生草本,高1-2m。根粗壮,肉质,圆锥形。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带紫褐色,有纵条棱。基生叶大形,丛生,有长柄;茎生叶互生;叶片长卵形或广卵形,长20-50cm,宽15-40cm。先端钝,具刺尖,基部常为心形,全缘或具不整齐波状微齿,上面绿色或暗绿色。具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绒毛。头状花序簇生于茎顶或排列成伞房状,直径2-4cm,花序梗长3-7cm,表面有浅沟,密被细毛;总苞球形,苞片多数,覆瓦状排列,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钩曲;花小,红紫色,均为管状花,两性,花冠先端5浅裂,聚药雄蕊5,与花冠裂片互生,花药黄色;子房下位,1室,先端圆盘状,着生短刚毛关冠毛;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灰褐色,具纵棱,冠毛短刺状,淡黄棕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药物采收: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涝。种子发芽适宜温度20-25℃发芽率70%-90%。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坟土栽培为宜。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播种期南方于秋季8-9月;北方于春季3-4月;夏季赤可播种。如遇干旱,出苗不易整齐;秋如果太晚,第2年则不能开花结实。直播或育苗移栽法,以直播为主。播种前将种子放在30-40℃温水中浸泡24h,按行株距70cm×50cm开穴,穴深10cm,裕内施腐熟厩肥或堆肥,填一薄层细土,播5-6粒种子,浇水,覆土3-5cm,稍加镇压。每1hm2用种量15-30kg。播后10d左右出苗。育苗移栽法,3月上旬育苗,5月上旬移栽。田间管理 待苗有2-3片真叶时进行间苗、补苗,6-7月中耕除草,结合施粪肥1-2次,现蕾前重施1次磷、钾肥。冬季采培土,保苗越冬。抽茎后培土壅根,防止倒伏。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白粉病,发病初期喷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褐斑病,5-6月发病,可喷代森锌6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另有花叶病为害。虫害有食子虫、蚜虫、红蜘蛛,以及银纹夜蛾、地老虎等为害。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瘦果长倒卵形,两端平截,略扁微弯,长5-7mm,直径2-3mm。表面灰褐色或淡灰褐色,具多数细小黑斑,并有明显的纵棱线。先端较宽,有一圆环,中心有点状凸起的花柱残迹;基部狭窄,有圆形果柄痕。质硬,折断后可见子叶两片,淡黄白色,富汕性。果实无臭;种子气特异,味苦微辛,稍久有麻舌感。以粒大、饱满、色灰褐者为佳。显微鉴别 瘦果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大小不等的类方形薄壁细胞,壁弯曲,多破裂;外被角质层。中果皮厚薄不匀,细胞壁稍厚,棕黄色或暗棕色,微木化;于棱脊处常有小形维管束。内果皮狭窄,为棕黄色的颓废细胞层,细胞界限不清,为1列草酸钙方晶所充填。种皮最外为1列棚产太细胞,多扭曲,排列紧密,长75-120μm,直径10-30μm,壁甚厚,层纹明显;营养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常颓废不清。胚乳细胞数列,内含脂肪油。子叶细胞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并含有细小的草酸钙簇晶,偶见小方晶。
临床应用:
1.《别录》:明目补中,除风伤。2.《药性论》: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3.《食疗本草》: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4.《本草拾遗》:主风毒肿,诸痿。
5.《医学启源》:消利咽膈。
《主治秘要》:润肺散气。
6.李杲: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7.《纲目》:消斑疹毒。
8.《本草经疏》:恶实,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
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
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矣。
藏器主风毒肿诸痿;元素主润肺、散结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络者,悉此意耳。
故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9.《药品化义》: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
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诸毒热壅,马刀瘰疬,颈项痰核,血热痘,时行疹子,皮肤瘾疹,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10.《本草求真》:牛蒡子,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犹未绎其义。
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
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借此表解里清。
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
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11.《本草正义》: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
洁古作温,景岳又谓其降中有升,皆非真谛。
《别录》称其明目,则风热泄而目自明。
补中者,亦邢热去而正自安。
除风伤者,以风热言之也。
其根茎,则濒湖《纲目》谓之苦寒,《别录》主治,皆除热通利之意。
盖其功力,本与子相近,而寒凉疏泄之性过之,皆以清热泄导为治,凡非实火,未可妄投。
凡肺邪之宜于透达,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犹未发泄,早投清降,则恒有遏抑气机,反致内陷之虞。
惟牛蒡则清泄之中,自能透发,且温热之病,大便自通,亦可少杀其势,故牛蒡最为麻疹之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