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用量

酒的用量:

内服:适量,温饮;或和药同煎;或浸药。外用:适量,单用或制成酒剂涂搽;或湿敷;或漱口。

酒的药理研究信息

1.中枢神经系统作用:酒为合乙醇的饮料。
己醇对中枢的作用基本上与麻醇药相似,但由于它引起的兴奋期太长,大量则导致延脑麻痹而安全度不够,因而不能作为麻醉药。
乙醇之兴奋并非真兴奋,乃大脑抑制功能减弱之结果。
此时饮者丧失了其由教育和经验而来之谦虚和自制,同时其辨别力、记忆力、集中力及理解力亦减弱或消失:视力(中枢性)也常出观障碍。
2.循环系统:中等量乙醇可扩张皮肤血管,故常致皮肚发红而有温暖感。
但如恃为御寒药,实属不当。
因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鸡皮疙瘩)为一种保护性反射;饮酒后抑制了血管运动中枢,皮肤血管扩张而使大量的热量损失,更增加冻死的危险性。
中等量对心脏功能并无阴显影响。
大量则可麻痹延脑中枢而导致循环虚脱。
慢性酒精中毒之心血管障碍,有人认为与营养不良或维生素缺乏有关。
3.消化系统:饮乙醇含量较低之酒类(10%上下),可增加胃液分泌,胃酸分泌也增加,故溃疡病患者应禁酒类。
小量低浓度的乙醇尚能增加胃的吸收机能。
更高浓度(20%以上)乙醇内服则抑制胃液分泌,减弱胃蛋白酶活性。
40%以上则对胃粘膜有强烈刺激,喜饮烈性酒者多患慢性胃炎乙醇内服时所见的恶心、呕吐,主要是由其在体内氧化的中间产物--乙醛刺激了呕吐中枢所引起。
4.局部作用:乙醇局部涂擦干皮肤,可加速热的挥发,故有冷感,可用于高热病人。
高浓度乙醇能使细胞原浆脱才并发生沉淀,故有收敛及刺激作用。
其杀菌作用以70%者作用最强,低于60%或高于80%者功效皆较低。
5.体内过程:乙醇在胃肠适中吸收迅速,一般约有20%在胃中吸收,其余在小肠中吸收。
空胃时吸收最多,CO2可促进其吸收。
乙醇浓度较低之酒类,易于吸收,高浓度者吸收反较缓馒。
进人体内之乙醇约有90-98%被完全氧化,放出高达7.1千卡/g的能量(介千脂肪与碳水化物之间)可为机体所利用。
成人一般1小时可氧化乙醇9-15ml(约10ml),曾有报告1天内最多氧化380ml者。
此氧化速度常较恒定,不受血中浓度高低之影响。
大量饮酒,超过此速度,即蓄积而造成中毒。
未被氧化的2-10%乙醇,主要通过肾、肺徘出。
其他如汗、泪、胆汁、唾液也有微量毒性。
6.急性中毒:轻者不过兴奋及呕吐,不需特殊治疗。
重者陷入昏睡状态,应洗胃或注射咖啡因,也可用麻黄碱、苯丙胺等,并注意保温。
7.慢性中毒:嗜酒成癖者对乙醇产生耐受性,饮量渐大,但有一定限度,一般只超过正常3-4倍,这是和吗啡不能比拟的。
耐受性的发生,一般认为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感受性降低之故。
戒除时一般产生戒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