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暂无

来源:

药材基源:为高梁、大麦、米、甘薯、玉米、葡萄等为原料酿制而成的饮料。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ine

英文名称:

Wine

药材类别:

其他

性味:

甘苦辛,温,有毒。①《别录》:味苦甘辛,大热,有毒。②《本经逢原》:新者有毒,陈者无毒。

归经:

入心、肝、肺、胃经。①《本草求真》:入脾、胃。②《本草经解》:入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经。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厥阴经。

功效:

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治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腹冷痛。

用量:

内服:适量,温饮;或和药同煎;或浸药。外用:适量,单用或制成酒剂涂搽;或湿敷;或漱口。

药用部位:

为高梁、大麦、米、甘薯、玉米、葡萄等为原料酿制而成的饮料。

临床应用:

①《养生要集》:"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
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
若升量转久,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
宜慎,无失节度。
" ②陶弘景:"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热性,独冠群物,药家多须以行其势。
人饮之使体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
" ③《汤液本草》:"酒能行诸经不止,与附子相同。
味之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中而缓也。
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分。
若味淡者则利小便而速下。
" ④王好古:"酒,古人惟以麦造曲酿黍,已为辛热有毒,况今之酝者加以乌头、巴豆、姜、桂之类大毒大热之药,以增其气味,益加辛热之余烈,岂不伤冲和,损精神,涸荣卫,竭天癸,天人寿耶。
" ⑤《本草衍义补遗》:"酒,《本草》止言其热而有毒,不言其湿中发热近于相火,大醉后振寒战栗者可见矣。
又酒性善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涩于下,肺受贼邪,金体火燥,恣饮寒凉,其热内郁,肺气得热,必大伤耗,其始也病浅,或呕吐,或自汗,或疼痒,或鼻齄,或自泄,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出也;病深,或消渴,或内疸,为肺痿,为内痔,为鼓胀,为失明,为哮喘,为劳嗽,为癫痫,为难明之病,倘非具眼,未易处治,可不谨乎。
" ⑥汪颖《食物本草》:"酒,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既饱,睡而就枕,热壅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以致病者多矣。
" ⑦《纲目》:"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寐。
若夫沉缅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躯陨命,其害可胜言哉。
""烧酒纯阳,毒物也,面有细花者为真。
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消,北人四时饮之,南人止暑月饮之。
其味辛甘,升阳发散,其气燥热,胜湿祛寒,故能开怫郁而消沉积,通膈噎而散痰饮,治泄疟而止冷痛也。
辛先入肺,和水饮之,则抑使下行,通调水道,而小便长白。
热能燥金耗血,大肠受刑,故令大便燥结。
与姜蒜同饮,即生痔也。
若夫暑月饮之,汗出而膈快身凉;赤目洗之,泪出而肿消亦散,此乃从治之方焉。
过饮不节,杀人顷刻。
按刘克用《病机赋》云,有人病赤目,以烧酒入盐饮之,而痛止肿消,盖烧酒性走,引盐通行经络,使郁结开而邪热散,此亦反治劫剂也。
" ⑧《本草求真》:"酒性种类甚多,然总由水谷之精,熟谷之液,酝酿而成,故其味有甘有辛,有苦有淡,而性皆主热。
烧酒则散寒结,然燥金涸血,败胃伤胆。
水酒借曲酿酝,其性则热,酒借水成,其质则寒,少饮未至有损,多饮自必见害。
如阴虚酷好,其脏本热,加以酒热内助,其热益增,不致逼血妄出不止。
阳虚酷好,其脏本寒,加以酒寒内入,其害益甚,不致饱胀吞酸吐泻不止。
糟罨跌伤,行瘀止痛,亦驱蛇毒,及盫冻疮。
醇而无灰,陈久者良。
" ⑨《本经疏证》:"世之于酒,不谓其引药性上行,即谓其引药性入血;不曰性热而驱寒,即日性速能行气。
然《别录》主治,不曰引药性,助药力,而曰行药势,岂不以是药本治是病,特其机势不张,借此以行之耶?不曰解散邪毒,而曰杀百邪恶毒气,岂不以邪与毒之燥烈者受解散而不受杀,惟沉痼及积冷,非解散所能治者,必以此劫而行之耶?请以仲景之用酒言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凡水酒合煮之汤三:炙甘草汤用酒七升,水八升;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美汤,酒水各六升;芎归胶艾汤,酒三升,水五升。
即此可见补阴剂中,以此通药性之迟滞;散寒剂中以此破伏寒之凝结,而用之复有轻重之差矣。
凡以下丸者五,下散者六:薯蓣丸、肾气丸、天雄散,是借以行补药之滞;九痛丸、赤丸、侯氏黑散,是借以通邪气之结;大黄蟅虫丸、土瓜根散,是借以逐隧道之涩;当归芍药散、当归散、白术散,是借以和血脉之壅矣。
凡以洗药者三,则为抵当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之大黄,是驶者复益之以驶,欲其过而不留,去病而不伤正耳。
而去邪者,复有防己地黄汤之防己、防风、桂枝、甘草,渍四物,绞取其汁,合地黄汁服之,不取其助补剂之行,反取其增散药之烈,是欲其合散药,随补药以驱邪,仍不伤正也,红蓝花酒之但渍一味,寓驱风于行血之中,即行血于驱风之内,是欲其血和风自灭也。
其用意微而情最曲屈者,莫如鳖甲。
煎丸之煎鳖甲为胶,合诸药成丸,下瘀血汤之煮丸而服,一则用于最先,一则用于极后,是则破癥坚邪气者,欲其自内而外,去癥瘕积血者,欲其自上而下,故其所取,有在药内,有在药外之别也。
能深研平此,可以知行药势之说矣。
白酒,酒之新篘者也,其色白,其味甘辛,其气轻扬,故为用在上焦之肺,而治胸痹。
" ⑩《随息居饮食谱》:"烧酒,性烈火热,遇火即燃。
消冷积,御风寒,辟阴湿之邪,解鱼腥之气。
阴虚火体,切勿沾唇;孕妇饮之,能消胎气。
汾州造者最胜。
凡大雨淋身,及多行湿路,或久浸水中,皆宜饮此,寒湿自解;如陡患泄泻,而小溲清者,亦寒湿病也,饮之即愈。
风寒入脑,久患头疼,及饮停寒积,脘腹久疼,或寒湿久痹,四肢酸痛,诸药不效者,以滴花烧酒频摩患处自愈。
若三伏时将酒晒热,搨患处,效更捷。
素患冻瘃者,亦于三伏时晒酒涂患处,至冬不作矣。
"

附方:

①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栝楼薤白白酒汤) ②治冷气心痛:烧酒入飞盐饮。(《纲目》) ③治阴毒腹痛:烧酒温饮。(《纲目》) ④霍乱转筋而肢冷者:烧酒摩搨患处。(《随息居饮食谱》) ⑤治寒湿泄泻,小便清者:头烧酒饮之。(《纲目》) ⑥治寒痰咳嗽:烧酒四两,猪脂、蜜、香油、茶末各四两。同浸酒内,煮成一处。每日挑食,以茶下之。(《纲目》) ⑦治风虫牙痛:烧酒浸花椒,频频漱之。(《纲目》) ⑧治耳聋:酒三升,碎牡荆子二升。浸七日,去滓,任性服尽。(《千金方》) ⑨治耳中有辕,如枣棱大,痛不可动者:以火酒滴入,仰之半时。(《怪证奇方》) ⑩治蛇咬疮:暖酒淋洗疮上,日三易。(《广利方》) ⑾治妇人遍身风疮作痒;蜂蜜少许,和酒服之。(《奇效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