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脑
别名:
韶脑(《神效方》),潮脑(《品汇精要》),脑子(《本经逢原》),油脑、树脑(《药材资料汇编》)。
来源:
为樟科樟属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 (L.)Presl.,以根、枝、叶及废材经蒸馏所得的颗粒状结晶。除春分至立夏期间含油较少外,其余时间均可采叶,用蒸馏法提取樟脑油。根含樟脑油最多,茎次之,叶更次。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栽培或野生于河旁,或生于较为湿润的平地。资源分布: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英文名称:
Camphor
药材类别:
其他
性味:
辛;热;有小毒①《品汇精要》:味苦辛,温,有小毒。②《纲目》:辛,热,无毒。
归经:
心;脾经①《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②《本草撮要》:入足厥阴经。
功效:
通关窍;利滞气;辟秽浊;杀虫止痒;消肿止痛。主热病神昏;中恶猝倒,痧胀吐泻腹痛;寒湿脚气;疥疮顽癣;秃疮;冻疮;臁疮;水火烫伤;跌打伤痛;牙痛;风火赤眼
用量:
内服:入丸、散,0.06-0.15g,不入煎剂。外用:适量,研末,或溶于酒中,或入软膏敷搽。
药用部位:
为樟科植物樟的根、干、枝、叶,经提炼制成的颗粒状结晶。
植物形态:
樟,常绿乔木,高20-30m。树皮灰褐色或黄褐色,纵裂;小枝淡褐色,光滑;枝和叶均有樟脑味。叶互生,革质,卵状椭圆形以至卵形,长6-12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钝或阔楔形,全缘或呈波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无毛,幼叶淡红色,脉在基部以上3出,脉腋内有隆起的腺体;叶柄长2-3cm。圆锥花序腋生;花小,绿白色或淡黄色,长约2mm;花被6裂,椭圆形,长约2mm,内面密生细柔毛;能育雄蕊9,花药4室;子房卵形,光滑无毛,花柱短;柱头头状。核果球形,宽约1cm,熟时紫黑色,基部为宿存、扩大的花被管所包围。花期4-6月。果期8-11月。
药物采收:
一般在9-12月砍伐老树,取其树根、树干、树枝,锯劈成碎片(树叶亦可用),置蒸馏器中进行蒸馏,樟木中含有的樟脑及挥发油随水蒸气馏出,冷却后,即得粗制樟脑。粗制樟脑再经升华精制,即得精制樟脑粉。将此樟脑粉入模型中压榨,则成透明的樟脑块。宜密闭瓷器中,放干燥处。本品以生长50年以上的老树,产量最丰;幼嫩枝叶,合脑少,产量低。
药物性状:
纯品为雪白的结晶性粉末,或无色透明的硬块。粗制品略带黄色,有光亮。在常温中容易挥发,点火能发出多烟而有光的火焰,气芳香浓烈刺鼻,味初辛辣,后清凉。以洁白、纯净、透明、干爽无杂质者为佳。 以台湾产量最大,质量亦佳,称为"台冰"。
临床应用:
通关窍;利滞气;辟秽浊;杀虫止痒;消肿止痛。主热病神昏;中恶猝倒,痧胀吐泻腹痛;寒湿脚气;疥疮顽癣;秃疮;冻疮;臁疮;水火烫伤;跌打伤痛;牙痛;风火赤眼。
①《普济方》:作膏治诸恶疮及打扑损伤,风湿脚气等疾。
②《品汇精要》:主杀虫,除疥癣,疗汤火疮,敌秽气。
③《纲目》:通关窍、利滞气,治邪气,霍乱,心腹痛,寒湿脚气,疥癣,风瘙,龋齿,杀虫,着鞋中去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