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花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芫花的作用禁忌是什么?

1.毒性:芫花煎剂小鼠腹腔注射LD20为5.5±0.36g/kg;芫花与醋制芜花醇浸剂,小鼠腹腔注射LD50分别为1.0g/kg和7.07g/kg,而其水浸剂的LD50分别为8.30kg/kg与17.78kg/kg。芫花煎剂大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9.25g/kg。醋制或苯制芫花醇水提取液,小鼠灌胃的LD50为8.48±1.18g/kg与14.05±2.03g/kg。芫花与醋制芫花的醇浸剂,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1.0g/kg与7.07g/kg,而其水浸剂的LD50分别为8.30g/kg与17.78g/kg,说明醋制能降低生芫花的毒性。芫花萜乳剂与醇剂给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1.8与1.9mg/kg。芫花萜醇剂给孕猴每日腹腔注射20-100μg/kg,连续10天,可见主要脏器有明显病变,因弥漫性和血管内凝血死亡。宫腔注射、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芫花萜可使动物产生发热现象,可能由于胎盘内的芫花萜引起的严重化学炎症,或因流产时强烈宫缩将羊水挤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的反应所致。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发热有明显预防与治疗作用。阿司匹林也可防止出现发热反应。兔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用醋制或苯制混悬液0.25与0.5g/kg,连续灌胃28天未见明显毒性,芫花萜乳剂0.2-0.8mg对猴羊膜腔给药也无明显影响。动物实验表明,芫花与甘草合用,其利尿、泻下作用受抑制,且毒性增强,提示两药不宜合用。但另一研究表明炙芫花单用或与甘草合用对小毒均未出现毒性反应及死亡。另有研究报道了芫花炮制及其相反药物配伍的毒性作用和诱变试验。 2.炮制对毒性的影响:取健康雌性小鼠(18-21g)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药剂,观察72小时动物死亡数。可见LD50醋炙品比生品提高一倍,说明芫花醋炙起到了降低毒性作用。 3.相反药物配伍对毒性的影响:杨致礼报道选健康小白鼠568只(体重28-36g),健康家兔301只(体重1.5-2.5kg)。均于实验前进行健康观察7天。平均体温38.94±0.46-39.73±0.22℃,球虫卵囊检查粪便潜血。精神、饮食欲、粪便均正常,实验的全部小白鼠、家兔雌雄搭配,经预实验后随机分为单味组、配伍组与对照组(见表10),实验结果,小鼠灌胃芫花水浸煎剂(浸泡24小时后煎煮浓缩,每1ml相当于生药1g,下同)及煎剂(未经浸泡煎煮二遍后过滤浓缩,每1ml相当于生药2g)。连续观察精神、饮食欲、粪便72小时,未明异常。小鼠灌胃芫花十甘草等量配伍同煎剂,连续观察72小时也无反应,家兔灌胃芫花水浸煎剂后分别在5、24、28小时观察,体温、精神、饮食欲、粪便均正常。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用芫花水浸煎剂及芫花加甘草等量配伍同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配伍组比单味组毒性强。 4.诱变试验:选用芫花、甘遂、大戟、甘草等药配伍成C、L、T、G丸,应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加哺乳动物肝微粒体酶检测系统,以及杜草杆菌重组修复试验对该丸进行了诱变性测试,结果无论加不加S9活化系统(由多氯联苯诱导的SD大鼠肝匀浆S9加辅助液组成,每9ml辅助液加1mlS9组成S9混合液。每100ml辅助液含NADP300mg、G-6-Pl06mg、磷酸盐缓冲液50ml、蒸馏水48ml,盐溶液2ml),C、L、T、G丸均不能诱发TA93和TA98株(需组氨酸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突变株(his-s)的回复突变,有理由认为液药对Ames法TA93及TA900株不表现诱变活性。另外,无论加不加S9活化系统,低浓度时受试物对枯草杆菌具有修复功能的H17和重组修复缺陷的衍生株M45均无抑菌作用,高浓度下有弱的抑制,但对M45和H17作用相等。可以认为:C、L、T、G丸无DNA损伤作用。

要留意芫花的化学成分

花与花蕾含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花含芫花酯甲(yuanhuacin),芫花酯乙(yuanhuadin),芫花酯丙(yuanhuafin),芫花瑞香宁(genkwadaphnin)即12-苯甲酰氧基瑞香毒素(12-benzoxydaphnetoxin);花蕾含芫花酯丁(yuanhuatin),芫花酯戊(yuanhuapin)。黄酮类化合物:芫花素(genkwanin),3’-羟基芫花素(3-hydroxygenkwanin)即木犀草素-7-甲醇(luteolin-7-methylether),芫根甙(yuankanin),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茸毛椴甙(tilirosid)即山柰酚-3-O-β-D-(6〃-对香豆酰)吡喃葡萄糖甙[kaempferol-3-O-β-D-(6〃-pcoumaroyl)glucopyranoside]。花挥发油中含大量脂肪酸,棕榈酸(palmitic aicd)、油酸(ole-ic acid)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含量较高,约占总油量的60%;尚含正二十四烷(n-tetracosane),正十五烷(n-pentadecane),正十二醛(n-dodecanal),十一醛(undecanal),苯甲醛(benzaldehyde),a-呋喃甲醛(a-furaldehyde),苯乙醇(phenylethanol),1-辛烯-3-醇(1-octene-3-ol),葎草烯(humulene),丙酸牻牛儿醇酯(geraniolpropionate)和橙花醇戊酸酯(nerol pentanoate)等。

芫花的临床应用是什么?

1.《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鬼疟,疝瘕,痈肿。
2.《名医别录》: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
3.《药性论》:治心腹胀满,去水气,利五脏寒痰,涕唾如胶者。
主通利血脉,治恶疮风痹湿,一切毒风,四肢挛急,不能行步,能泻水肿胀满。
4.《日华子本草》:疗嗽、瘴疟。
5.《本草纲目》:治水饮痰澼,胁下痛。
6.《本草原始》:煎汁渍丝线,系痔易落,(并能)系瘤。
7.《汤液本草》:胡洽治痰癖、饮癖,用芫花、甘遂、大戟,加以大黄、甘草,五物同煎,以相反主之,欲其大吐也。
治之大略,水者,肺、肾、胃三经所主,有五脏、六腑、十二经之部分,上而头,中而四肢,下而腰齐,外而皮毛,中而肌肉,内而筋骨,脉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异,不可轻泻,当知病在何经、何脏,误用则害深,然大意泄湿。
8.《本草纲目》:张仲景治伤寒太阳证,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或利者,小青龙汤主之;若表已解,有时头痛出汗恶寒,心下有水气,干呕痛引两胁,或喘或咳者,十枣汤主之。
盖小青龙治未发散表邪,使水气自毛窍而出,乃《内经》所谓开鬼门法也;十枣汤驱逐里邪,使水气自大小便而泄,乃《内经》所谓洁净府,去陈?法也。
芫花、甘遂、大戟之性,逐水泄湿,能直达水饮窠囊隐僻之处,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过剂,泄人真元也。
陈言《三因方》以十枣汤药为末,用枣肉和丸,以治水气喘急浮肿之证,盖善变通者也。
杨士瀛《直指方》云,破癖须用芫花,行水后便养胃可也。
9.《本草述》:芫花所治,在《本经》首言其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是其用在上焦以及中焦也。
观《本经》于甘遂、大戟,俱云苦寒,而兹物独言辛温,唯其气温,故不独去水气,并治寒毒寒痰。
(此味)与大戟仿佛以致其用,但苦寒、辛温,不惟上下区分,即恐决逐与开散,似犹未可一视。
第举言其能虚人元气,以水乃气所化,而气布于上焦也,是亦不可不致慎矣。
10.《本经逢原》:芫花,消痰饮水肿,故《本经》治咳逆咽肿,疝瘕痈毒,皆是痰湿内壅之象。
11.《本草求真》:芫花主治颇与大戟、甘遂(同),皆能达水饮窠囊隐僻之处,然此味苦而辛,苦则内泄,辛则外搜,故凡水饮痰癖,皮肤胀满,喘急痛引胸胁,咳嗽,瘴疟,里外水闭,危迫殆甚者,用此,毒性至紧,无不立应。
不似甘遂苦寒,止泄经隧水湿;大戟苦寒,止泄脏腑水湿;荛花与此气味虽属相同,而性较此多寒之有异耳。
12.张寿颐:芫花气味,《本经》虽称辛温,然所主诸病,皆湿热痰水为虐。
功用专在破泄积水,而非可以治脾肾虚寒之水肿,则辛虽能散,必非温燥之药,故《别录》改作微温。
据吴普谓神农、黄帝:有毒;扁鹊、歧伯:苦;李氏:大寒云云,似以李氏当之之说为允。
《本经》主咳逆上气,喉鸣及喘而短气,皆水饮停积上焦,气壅逆行,闭塞不降之症;咽肿亦热毒实痰,窒滞清窍,此等苦泄攻通猛将,均为湿热实闭,斩关夺门,冲锋陷阵,一击必中之利器,非为虚人设法可知。
鬼疟,实即古之所谓瘴疟,故治宜泄导热毒,亦非其他诸疟之所可混投者也。
疝瘕亦指湿热蕴结之一症,不可以概一切之疝气瘕聚。
痈肿,则固专指阳发实热之疡患矣。
《别录》谓消痰水、水肿,及五种水气之在五脏者,固皆以实证立论,仍是《本经》之义。
喜唾乃饮积胸中,水气上溢,而口多涎沫耳。
皮肤腰痛,亦指水气泛滥之一症。
惟寒毒二字,当有讹误,此乃寒泄之药,非其所主,岂浅者以《本经》气味有温之一说,而姑妄言之耶?总之,《名医别录》虽集成于贞白居士之手,然六朝以降,传写屡经,亦难保无妄人羼杂之句,是当衡之以理,而必不可一味盲从者。
肉毒是肉食之毒,食物得毒,固必泄之而毒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