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草
别名:
蜈蚣蕨、长叶甘草蕨、舒筋草、牛肋巴、小贯仲、百叶尖、贯众、篦子草、小蜈蚣草、狗脊、肺筋草、小牛肋巴、蜈蚣连、斩草剑、梳子草、黑舒筋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蜈蚣草的全草或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s vittata L.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0-3100m的空旷钙质土或石灰岩石上。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英文名称:
Herb of Chinese Brake,Herb of Centipedal Brake,Herb of Ladder Brake
药材类别:
全草类
性味:
淡;苦;凉。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苦,无毒。”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辛,无毒。”③《泉州本草》:“味甘辛,性平而涩,无毒。”④《泉州本草》:“入肝、肾、胃、小肠经。”
归经:
入肝经、大肠经、膀胱经
功效: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解毒杀虫。主风湿筋骨疼痛;腰痛;肢麻屈伸不利;半身不遂;跌打损伤;感冒;痢疾;乳痈;疮毒;疥疮;蛔虫症;蛇早咬伤
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
药用部位:
为凤尾蕨科植物蜈蚣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3~2米。根状茎短,被线状披针形、黄棕色鳞片,具网状中柱。叶丛生,叶柄长10~30厘米,直立,干后棕色,叶柄、叶轴及羽轴均被线形鳞片;叶矩圆形至披针形,长10~100厘米,宽5~30厘米,1次羽状复叶;羽片无柄,线形,长4~20厘米,宽0.5~1厘米,中部羽片最长,先端渐尖,先端边缘有锐锯齿,基部截形,心形,有时稍呈耳状,下部各羽片渐缩短;叶亚革质,两面无毛,脉单1或1次叉分。孢子囊群线形,囊群盖狭线形,膜质,黄褐色。
临床应用: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解毒杀虫。主风湿筋骨疼痛;腰痛;肢麻屈伸不利;半身不遂;跌打损伤;感冒;痢疾;乳痈;疮毒;疥疮;蛔虫症;蛇早咬伤。
①《湖南药物志》:辟疫,消肿,退热。
治腹痛,痢疾,蜈蚣咬伤,无名肿毒。
②《贵州民间药物》:治疥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