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冬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天门冬的作用禁忌是什么?
虚寒泄泻及外感风寒致嗽者,皆忌服。 脾虚便溏之人不宜使用。 不宜与药材曾青一同使用。 胃虚无热者忌服。 服用天冬期间禁食鲤鱼。 孕妇慎用。
要留意天门冬的化学成分
块根含甾体皂甙:天冬呋甾醇寡糖甙Asp-Ⅳ,Asp-Ⅴ、Asp-Ⅵ、Asp-Ⅶ,甲基原薯蓣皂甙(methylprotodioscin),伪原薯蓣皂甙(pseudoprotodioscin),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5R)-5,20-呋甾二烯-3β,26二醇〔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26-O-(β-D-glucopyranosyl)-(25R)-furosta-5,20-β,26-diol〕。近又从新鲜根茎分得6个甾体皂甙,其甙元为雅姆皂甙元(yamogenin),薯蓣皂甙元(diosgenin),菝葜皂甙元(sarsasapogenin),异菝葜皂甙元(smilagenin),糖部不含木糖(xylose),只含葡萄糖(glucose)和鼠李糖(rhamnose)。又含7个寡糖(oligosaccharide)Ⅰ-Ⅶ,分别为含有葡萄糖和果糖(fructose)的三聚糖、四聚糖、五聚糖、六聚糖、八聚糖、九聚糖和十聚糖。还含葡萄糖,果糖,蔗糖(sucrose),5-甲氧基甲基糖醛(5-methoxymethyl furfural),β-谷甾醇(β-sitosterol)以及瓜氨酸(citrulline),天冬酰胺(asparagine),丝氨酸(serine),苏氨酸(threonine),脯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亮氨酸(leuc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酷氨酸(tyros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精氨酸(arginine),组氨酸(histidine),赖氨酸(lysine)等多种氨基酸。近从块根抑瘤有效部位中分离出4种多糖:天冬多糖(asparagus -polysaccharide)A、B、C、D。
天门冬的临床应用是什么?
1.《本草衍义》:天门冬,治肺热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泄而不专收,寒多人禁服。
2.《本草蒙筌》:天、麦门冬,并入手太阴经,而能祛烦解渴,止咳消痰,功用似同,实亦有偏胜也。
麦门冬兼行手少阴心,每每清心降火,使肺不犯于贼邪,故止咳立效;天门冬复走足少阴肾,屡屡滋肾助元,令肺得全其母气,故消痰殊功。
盖痰系津液凝成,肾司津液者也,燥盛则凝,润多则化,天门冬润剂,且复走肾经,津液纵凝,亦能化解。
麦门冬虽药剂滋润则一,奈经络兼行相殊,故上而止咳不胜于麦门冬,下而消痰必让于天门冬尔。
先哲亦曰,痰之标在脾,痰之本在肾。
又曰,半夏惟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
以是观之,则天门冬惟能治痰之本,不能治痰之标,非但与麦门冬殊,亦与半夏异也。
3.《本草汇言》:天门冬,润燥滋阴,降火清肺之药也。
统理肺肾火燥为病,如肺热叶焦,发为痿痈,吐血咳嗽,烦渴传为肾消,骨蒸热劳诸证,在所必需者也。
前人有谓除偏痹、强骨髓者,因肺热成痿,肾热髓枯,筋槁不荣而成偏痹者也。
天门冬阴润寒补,使燥者润,热者清,则骨髓坚强,偏痹可利矣。
然必以元虚热胜者宜之。
4.《长沙药解》:天冬清金化水,止渴生津,消咽喉肿痛,除咳吐脓血。
《伤寒》麻黄升麻汤用之,治厥阴伤寒,大下之后,咽喉不利,吐脓血、泄泻不止者,以其清火逆而利咽喉,疗肺痈而排脓血也。
天冬润泽寒凉,清金化水之力,十倍麦冬,土燥水枯者甚为相宜。
阳明伤寒之家,燥土贼水,肠胃焦涸;瘟疫斑疹之家,营热内郁,脏腑燔蒸;凡此闭涩不开,必用承气,方其燥结未甚,以之清金泄热,滋水滑肠,本元莫损,胜服大黄。
又或疮疡热盛,大便秘塞,重剂酒煎,热饮亦良。
其性寒滑湿濡,最败脾胃而泄大肠,阳亏阴旺,土湿便滑者宜切忌之。
其有水亏宜饵者,亦必制以渗利之味,防其助湿。
5.《本草正义》:天门冬肥厚多脂,《本经》虽曰苦平,其实甚甘,气薄味厚,纯以柔润养液为功,《本经》主暴风,盖指液枯内动之风而言,滋润益阴,则风阳自息,此即治风先治血之义。
痹亦血不养筋之病,正与风燥相因而至,故治风者亦能治痹,非以祛外来之风痹。
惟湿为阴寒之邪,痹病固亦有因于湿者,然必无甘寒阴药,可治湿痹之理,盖传写者误衍之,天冬柔润,岂可以疗阴霾之湿邪痹着?《本经》又曰强骨髓,则固益液滋阴之正旨,三虫伏尸,即血枯液燥之劳瘵,甘寒清润,原以滋燥泽枯,是以治之。
《别录》谓保定肺气,则以肺热叶焦、燥金受灼而言,甘寒润燥,本是补肺正将。
去寒热,亦阴液耗之乍寒乍热,非外感邪甚之寒热可知。
养肌肤,益气力,皆阴液充足之义。
利小便者,肺金肃降,而水道之上源自清,亦津液霶霈,而膀胱之气化自旺,固非为湿热互阻之水道不利言也。
而结之以冷而能补一句,则可知天冬偏于寒冷,惟燥火炽盛,灼烁阴液者宜之,而阳气式微者,即有不胜其任之意。
此《别录》所以有大寒二字,而六朝以来诸家《本草》,固无一非以治燥火之症也。
甄权谓治肺气咳逆,喘息促急,则以肺金枯燥,气促不舒而言,故宜此甘寒柔润以滋养之,则气逆可平,喘息可定,即《名医别录》保定肺气之意。
张洁古亦谓治血热侵肺,上气喘促,皆为虚症一边着想,而浊痰窒塞之喘促咳逆,必非其治。
甄权又谓治肺痿、生痈、吐脓,除热,则痿即肺热叶焦,甘寒润之宜也,而痈则痰火俱盛,咯吐脓血,只可苦寒清泄,断不宜此柔润多脂之药,一虚一实,大有径庭,连类及之,不无误会,而洁古因此遂有苦以泄滞血一语,实与此药性情不符,不可不辨。
唯在肺痈欲愈,脓痰已减之时,浊垢既去,正气已伤,余焰尚盛,则天冬大寒,能泄余热,味清而不甚腻厚,庶几近之。
此病情有始传末传之分,邪势有轻重缓急之辨,必不可浑而言之,漫无区别。
王海藏谓治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是即肺热成萎,阴虚多火之侯,孙真人亦谓阳事不起,宜常服之,正以阴精消烁,废而不用,故宜益阴以滋其燥。
6.《本经》: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
7.《别录》: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
8.《药性论》:主肺气咳逆,喘息促急,除热,通肾气,疗肺痿生痈吐脓,治湿疥,止消渴,去热中风,宜久服。
9.《千金方》:治虚劳绝伤,老年衰损赢瘦,偏枯不随,风湿不仁,冷痹,心腹积聚,恶疮,痈疽肿癞,亦治阴痿、耳聋、目暗。
10.《日华子本草》:镇心,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补五劳七伤,治肺气并嗽,消痰、风痹热毒、游风、烦闷吐血。
11.王好古: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痿蹶嗜卧,足下热痛。
12.《本草蒙筌》:能除热淋,止血溢妄行,润粪燥秘结。
13.《纲目》:润燥滋阴,清金降火。
14.《植物名实图考》:拔疔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