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冬

别名:

天文冬、大当门根、三百棒、丝冬、天冬、老虎尾巴根

来源:

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的块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 Merr.[Melanthium cochinchinensis Lour.;A.lucidus Lindl.;A.gaudihaudiamus Kunth]采收和储藏:定植后2-3年即可采收,割去蔓茎,挖出块根,去掉泥土,用水煮或蒸至皮裂,捞出入清水中,趁热剥去外皮,烘干或用硫黄熏蒸。

药材产地:

生于山野,亦栽培于庭园。分布我国中部、西北、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主产贵州、四川、广西。此外,浙江、云南、陕西、甘肃、安徽、湖北、河南、江西等地亦产。以贵州产量最大,品质亦佳。

英文名称:

Cochinchinese Asparagus Root, Root of Cochinchinese Asparagus

药材类别:

性味:

味甘、微苦,性寒。

归经:

归肺、肾经。

功效:

滋阴润燥;清肺降火。主燥热咳嗽;阴虚劳嗽;热病伤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喉肿痛

用量:

内服:煎汤,6-15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捣烂绞汁涂。

药用部位:

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的块根。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多年生攀援草本,长约2米。块根肉质,簇生,长椭圆形或纺锤形,淡黄色。茎细长,多分枝。叶状枝4?6枚簇生,线形、扁平而具棱,先端刺针状,叶退化成鳞片状。夏季开黄白色或白色花,1?3朵丛生,下垂。浆果球形,熟时红色。种子1粒。深秋采块根,水煮至皮裂,剥去外皮,晒干。 分布于我国西部、华中、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生于山间林荫下,庭园有栽培。

植物形态:

天门冬,多年生攀援草本,全株无毛。块根肉质,簇生,长椭圆形或纺锤形,长4-10cm,灰黄色。茎细,长可达2m,分枝具棱或狭翅;叶状枝通常每3枚成簇,扁平,长1-3cm,宽1-2mm,先端锐尖。叶退化成鳞片,先端长尖,基部有木质倒生刺,刺在茎上长2.5-3mm,在分枝上较短或不明显。花1-3朵簇生叶腋,单性,雌雄异株,淡绿色;花梗长2-6mm;雄花花被片6,雄蕊稍短于花被,花丝不贴生于花被片上,花药卵形,长约0.7mm;雌花与雄花大小相似,具6个退化雄蕊。浆果球形,直径6-7mm,成熟时红色;具种子1颗。花期5-7月,果期8月。

药物采收: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忌干旱及积水。宜选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粘土或瘠薄土及排水不良的地方种植。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7-8月当果实由绿色变为黄色时采收,搓去果肉,清洗干净,选籽粒大、饱满、乌润发亮的作种。春播在3-4月;秋插在8-9月,在无霜或霜期短的地区,以秋播发芽率高,生长健壮。春播种子用2-3倍湿沙贮藏过冬。播种前选荫蔽度30%树下作畦,也可搭棚遮荫。于畦面开横沟,行距17-20cm,播幅8-10cm,深3.5cm,将种子匀撒沟中,盖细土或混有草木灰的土杂肥,再盖薄草保湿。培育1-2年,在10月或春季萌芽前移栽,行株距(30-40)cm×(20-25)cm。分株繁殖,3-4月植株未萌发前,将根挖出,分成3-5簇,每簇有芽1-2个,穴栽,每穴1簇,行株距30cm×(20-25)cm,保持湿润,10-15d出苗。田间管理 每年进行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3-4月;第2次在6-7月,追施人畜粪水,也可适当施用硫酸铵和尿素;第3次在9-10月,施土杂肥。当蔓茎长到50cm左右时,设支架或支柱,使其缠绕,以利生长。病虫防治 短须螨,5-6月为害叶部,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或20%双甲脒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块根呈长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长4-18cm,直径0.5-2cm。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半透明,有深浅不等的纵沟及细皱纹。质坚韧或柔润,断面黄白色,角质样,有粘性,皮部宽,中柱明显。气微,味甘、微苦。以肥满、致密、色黄白、半透明者为佳。显微鉴别 块根黄切面:根被有时残存。皮层宽广,外侧有石细胞断续排列成环;粘液细胞散在,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针晶长40-99μm;内皮层明显。中柱鞘为1-2列薄壁细胞 ;木质部束及韧皮部束各31-135个,相互间隔排列,少数导管深入至髓部;髓部亦散有粘液细胞。 粉末特征:灰黄色。①石细胞极多,大多单个散在,长方形、长条形、类圆形或长梭形,长85-460μm,直径32-88μm,壁厚5-37μm,纹孔细密,孔沟细而短。②草酸钙针晶散在或成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针晶长40-99μm。③导管多为具缘纹孔或梯状具缘纹孔,直径18-110μm。此外有傍管薄壁细胞、纤维管胞等。 商品规格 商品按产地分为川天冬、湖天冬,并根据根条粗细分为三等。一等:块根中部直径1.2cm以上,去净外皮;表面黄白色。二等:中部直径0.8cm以上,间有未剥净硬皮但不得超过5%。三等:中部直径0.5cm以上,稍有未去净硬皮,但不得超过15%。

临床应用:

1.《本草衍义》:天门冬,治肺热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泄而不专收,寒多人禁服。
2.《本草蒙筌》:天、麦门冬,并入手太阴经,而能祛烦解渴,止咳消痰,功用似同,实亦有偏胜也。
麦门冬兼行手少阴心,每每清心降火,使肺不犯于贼邪,故止咳立效;天门冬复走足少阴肾,屡屡滋肾助元,令肺得全其母气,故消痰殊功。
盖痰系津液凝成,肾司津液者也,燥盛则凝,润多则化,天门冬润剂,且复走肾经,津液纵凝,亦能化解。
麦门冬虽药剂滋润则一,奈经络兼行相殊,故上而止咳不胜于麦门冬,下而消痰必让于天门冬尔。
先哲亦曰,痰之标在脾,痰之本在肾。
又曰,半夏惟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
以是观之,则天门冬惟能治痰之本,不能治痰之标,非但与麦门冬殊,亦与半夏异也。
3.《本草汇言》:天门冬,润燥滋阴,降火清肺之药也。
统理肺肾火燥为病,如肺热叶焦,发为痿痈,吐血咳嗽,烦渴传为肾消,骨蒸热劳诸证,在所必需者也。
前人有谓除偏痹、强骨髓者,因肺热成痿,肾热髓枯,筋槁不荣而成偏痹者也。
天门冬阴润寒补,使燥者润,热者清,则骨髓坚强,偏痹可利矣。
然必以元虚热胜者宜之。
4.《长沙药解》:天冬清金化水,止渴生津,消咽喉肿痛,除咳吐脓血。
《伤寒》麻黄升麻汤用之,治厥阴伤寒,大下之后,咽喉不利,吐脓血、泄泻不止者,以其清火逆而利咽喉,疗肺痈而排脓血也。
天冬润泽寒凉,清金化水之力,十倍麦冬,土燥水枯者甚为相宜。
阳明伤寒之家,燥土贼水,肠胃焦涸;瘟疫斑疹之家,营热内郁,脏腑燔蒸;凡此闭涩不开,必用承气,方其燥结未甚,以之清金泄热,滋水滑肠,本元莫损,胜服大黄。
又或疮疡热盛,大便秘塞,重剂酒煎,热饮亦良。
其性寒滑湿濡,最败脾胃而泄大肠,阳亏阴旺,土湿便滑者宜切忌之。
其有水亏宜饵者,亦必制以渗利之味,防其助湿。
5.《本草正义》:天门冬肥厚多脂,《本经》虽曰苦平,其实甚甘,气薄味厚,纯以柔润养液为功,《本经》主暴风,盖指液枯内动之风而言,滋润益阴,则风阳自息,此即治风先治血之义。
痹亦血不养筋之病,正与风燥相因而至,故治风者亦能治痹,非以祛外来之风痹。
惟湿为阴寒之邪,痹病固亦有因于湿者,然必无甘寒阴药,可治湿痹之理,盖传写者误衍之,天冬柔润,岂可以疗阴霾之湿邪痹着?《本经》又曰强骨髓,则固益液滋阴之正旨,三虫伏尸,即血枯液燥之劳瘵,甘寒清润,原以滋燥泽枯,是以治之。
《别录》谓保定肺气,则以肺热叶焦、燥金受灼而言,甘寒润燥,本是补肺正将。
去寒热,亦阴液耗之乍寒乍热,非外感邪甚之寒热可知。
养肌肤,益气力,皆阴液充足之义。
利小便者,肺金肃降,而水道之上源自清,亦津液霶霈,而膀胱之气化自旺,固非为湿热互阻之水道不利言也。
而结之以冷而能补一句,则可知天冬偏于寒冷,惟燥火炽盛,灼烁阴液者宜之,而阳气式微者,即有不胜其任之意。
此《别录》所以有大寒二字,而六朝以来诸家《本草》,固无一非以治燥火之症也。
甄权谓治肺气咳逆,喘息促急,则以肺金枯燥,气促不舒而言,故宜此甘寒柔润以滋养之,则气逆可平,喘息可定,即《名医别录》保定肺气之意。
张洁古亦谓治血热侵肺,上气喘促,皆为虚症一边着想,而浊痰窒塞之喘促咳逆,必非其治。
甄权又谓治肺痿、生痈、吐脓,除热,则痿即肺热叶焦,甘寒润之宜也,而痈则痰火俱盛,咯吐脓血,只可苦寒清泄,断不宜此柔润多脂之药,一虚一实,大有径庭,连类及之,不无误会,而洁古因此遂有苦以泄滞血一语,实与此药性情不符,不可不辨。
唯在肺痈欲愈,脓痰已减之时,浊垢既去,正气已伤,余焰尚盛,则天冬大寒,能泄余热,味清而不甚腻厚,庶几近之。
此病情有始传末传之分,邪势有轻重缓急之辨,必不可浑而言之,漫无区别。
王海藏谓治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是即肺热成萎,阴虚多火之侯,孙真人亦谓阳事不起,宜常服之,正以阴精消烁,废而不用,故宜益阴以滋其燥。
6.《本经》: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
7.《别录》:保定肺气,去寒热,养肌肤,益气力,利小便,冷而能补。
8.《药性论》:主肺气咳逆,喘息促急,除热,通肾气,疗肺痿生痈吐脓,治湿疥,止消渴,去热中风,宜久服。
9.《千金方》:治虚劳绝伤,老年衰损赢瘦,偏枯不随,风湿不仁,冷痹,心腹积聚,恶疮,痈疽肿癞,亦治阴痿、耳聋、目暗。
10.《日华子本草》:镇心,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补五劳七伤,治肺气并嗽,消痰、风痹热毒、游风、烦闷吐血。
11.王好古: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痿蹶嗜卧,足下热痛。
12.《本草蒙筌》:能除热淋,止血溢妄行,润粪燥秘结。
13.《纲目》:润燥滋阴,清金降火。
14.《植物名实图考》:拔疔毒。

主治:

用于燥热咳嗽、肺肾阴虚咳嗽、肺热咳嗽、虚劳咳嗽、顿咳痰稠、热病伤阴、咽干口渴、内热消渴、咽喉肿痛、肠燥便秘等症。对阴虚火旺、虚热咳嗽者尤宜。 有报道用于肺结核、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 张、白喉、百日咳、糖尿病、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癌、恶性淋巴瘤、扩张宫颈、功能性子宫出血、扁平抚等。

附方:

①治嗽:人参、天门冬(去心)、熟干地黄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含化服之。(《儒门事亲》三才丸) ②治吐血咯血:天门冬一两(水泡,去心),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炒熟)、贝母(去心,炒)、白茯苓(去皮)、阿胶僻之,蛤粉炒成珠子)各半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含化一丸咽津,日夜可十丸。(《本事方》天门冬丸) ③治妇人喘,手足烦热,骨蒸寝汗,口干引饮,面目浮肿:天门冬十两,麦门冬(去心)八两,生地黄三斤(取汁为膏)。上二味为末,膏子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煎逍遥散送下。逍遥散中去甘草加人参。(《素问病机保命集》天门冬丸) ④治肺瘙咳嗽,吐涎沫,心中温温,咽燥而不渴者:生天冬捣取汁一斗,酒一斗,饴一升,紫菀四合,入铜器煎至可丸,服如杏子大一丸,日可三服。(《补缺肘后方》) ⑤治血虚肺燥,皮肤拆裂,及肺痿咳脓血证:天门冬,新掘者不拘多少,净洗,去心、皮,细捣,绞取汁澄清,以布滤去粗滓,用银锅或砂锅慢火熬成膏,每用一、二匙,空心温酒调服。(《医学正传)天门冬膏) ⑥治扁桃体炎、咽喉肿痛:天冬、麦冬、板蓝根、桔梗、山豆根各三钱,甘草二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⑦治老人大肠燥结不通:天门冬八两,麦门冬、当归、麻子仁、生地黄各四两。熬膏,炼蜜收。每早晚白汤调服十茶匙。(《方氏家珍》) ⑧治疝气:鲜天冬五钱至一两(去皮)。水煎,点酒为引内服。(《云南中草药》) ⑨催乳:天冬二两。炖肉服。(《云南中草药》)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6~12g,用水煎服。 1、代茶饮 将天门冬剪碎,加少量绿茶,用开水冲泡,闷5分钟即可。 2、煮粥 天门冬、牛腱各100g洗净切条,加适量小米和清水煮熟,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3、煮粥 将炒好的酸枣仁与天门冬、麦冬一同加清水煎汤,取汁。大米与药汁一同煮粥。粥熟后,调入蜂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