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

别名:

蜀枣(《本经》),鼠矢、鸡足(《吴昔本草》),山萸肉(《小儿药证直诀》),实枣儿(《救荒本草》),肉枣(《纲目》),枣皮(《会约医镜》),萸肉(《医学衷中参西录》),药枣(《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Macrocarpium officinale (Sidb. Et Zucc.) Nakai]采收和储藏:育苗到结果需培育6-7年,15-20年为盛果期。9-11月上旬果产呈红以时成熟,分批采摘,切忌损伤花芽。加工方法可用水煮法;将红以新鲜果置沸水中min,及时捞出浸冷水,趁热挤出种子,将果肉晒干或烘干即成。亦可用机械脱粒法,挤出果肉干燥。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1500m,稀达2100m的林缘或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山东、灌输、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四川有引种栽培。

英文名称:

Common Macrocarpium Fruit, Fruit of Common Macrocarpium, Fruit of Japanese cornel Dogwood, Fruit of Asiatic Cornelian Cherry

药材类别:

果实/种子类

性味:

味酸;性微温。①《本经》:味酸,平。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扁鹊:酸,无毒。岐伯:辛。③《别录》:微温,无毒。④《药性论》:味咸辛,大热。

归经:

入肝、肾经。①《汤液本草》:入足厥阴、少阴经。②《药品化义》:入肝、心、肾三经。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

功效:

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药用部位:

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实。

植物形态:

落叶小乔木,高4米左右。枝皮灰棕色,小枝无毛。单叶对生;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7厘米,宽3~4.5厘米,先端窄,长锐尖形,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上面近光滑,偶被极细毛,下面被白色伏毛,脉腋有黄褐色毛丛,侧脉5~7对,弧形平行排列;叶柄长1厘米左右。花先叶开放,成伞形花序,簇生于小枝顶端,其下具数片芽鳞状苞片;花小;花萼4,不显着;花瓣4,黄色;雄蕊4;于房下位。核果长椭圆形,长1.2~1.5厘米,直径7毫米左右,无毛,成熟后红色;果柄长1.5~2厘米。种子长椭圆形,两端钝圆。花期5~6月。果期8~10月。

药物采收: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宜选择土质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栽培。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压条繁殖和扦插繁殖。种子繁殖;秋季果熟期,采收个大、色红的果实作种,剥去果肉,清洗出种子,与细沙分层贮藏越冬催芽。育苗移栽法:于次年3-4月春播,按行距30cm开汉条播,播后覆土盖草,浇水,保持土壤潮湿,出苗后,去掉盖草,加强除草,松土,施肥,当年苗高30-60cm时,可进行移栽,定植时按行株距2m×2m。开穴栽种。直播法:在栽培地按行株距2m×2m,开穴施肥下种,每穴播种了3-4粒,覆土1-2cm。压条繁殖:秋季收果后,将近地面的2、3年生枝条弯曲至地面,在近地面处将枝条切割至木质部1/3并埋入土中,上覆15cm厚砂壤土。于第2年冬或第3年春将已长根的压条与母株分离即可移植。扦插繁殖:于5月中、下旬,在优良母株上剪取枝条,将木质化的枝条剪成长15-20cm的扦条,在沙床上按行株距20cm×8cm扦插,盖薄膜保温,上搭荫棚遮光,浇水保湿,除草施肥,翌年早春移植。田间管理 定植后每年中耕除草4-5次;5、6月增施过磷酸钙,促进花芽分化,提高座果率,冬季增施腊肥,亦能平衡结果大小年差异。夏季培土1次,以防倒伏。幼树高约40-60cm时,2月间打去顶梢,选留3-4个主枝,再在职主枝上选留3-4个副主枝,形成自然开心形。幼树以整形为主,修剪为辅。又因山茱萸长、中短果枝均以顶端花芽结果为主,各类果枝不宜短截。成年树于春、秋两季修剪,调节生长与结果之间的矛盾,更新结果枝群,保留生长枝,进行短截,促进分枝。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灰色膏药病,成年植株易发生,由介壳虫传染,发病初期喷1:1:100波尔多液保护。炭疽病,于6月上旬发病为害果实,防治方法参见灰色膏药病。白粉病,为害植株,发病初期喷50%托布津1 000倍液。虫害有蛀果蛾为害果实,在成虫羽化盛期喷2.5%溴氰菊脂5 000倍液防治;还有木掩尺蠖、磊蓑蛾为害。

药物性状:

肉质果皮破裂皱缩,不完整或呈扁筒状,长约1.5cm,宽约0.5cm。新货表面为紫红色,陈久看则多为紫黑色,有光泽,基部有时可见果柄痕,顶端有一圆形宿萼痕迹。质柔润不易碎。无臭,味酸而涩苦。以无核、皮肉肥厚、色红油润者佳。性状鉴别 果肉呈不规则片状或囊状,长1-1.5cm,宽0.5-1cm。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顶端有的有圆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质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以肉厚、柔软、色紫红者为佳。显微鉴别 果肉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略扁平的表皮细胞,外被较厚的角质层。中果皮宽广,为多列薄壁细胞,大小不一,细胞内含深褐色色素块,近内侧有8个维管束环列。近果柄处的横切面常面有石细胞和纤维束。

临床应用:

1.《渑水燕谈录》:山茱萸能补骨髓者,取其核温涩能秘精气,精气不泄,乃所以补骨髓。
今人剥取肉用而弃其核,大非古人之意,如此皆近穿凿,若用《本草》中主疗,只当依本说。
或别有主疗,改用根茎者,自从别方。
2.《本经》云,止小便利,以其味酸,观八味丸用为主药,其性味可知矣。
3.《医学入门》:山茱萸本涩剂也,何以能通发邪?盖诸病皆系下部虚寒,用之补养肝肾,以益其源,则五脏安利,闭者通而利者止,非若他药轻飘疏通之谓也。
4.《本草经疏》:山茱萸治心下邪气寒热,肠胃风邪、寒热头风、风去气来、鼻塞、面疱者,皆肝肾二经所主,二经虚热,故见前证。
此药温能通行,辛能走散,酸能入肝,而敛虚热,风邪消散,则心下肠胃寒热自除,头目亦清利而鼻塞面疱悉愈也。
逐寒湿痹者,借其辛温散结,行而能补也。
气温而主补,味酸而主敛,故精气益而阴强也。
精益则五脏自安,九窍自利。
又肾与膀胱为表里,膀胱虚寒,则小便不禁,耳为肾之外窍,肾虚则耳聋;肝开窍于目,肝虚则邪热客之而目黄;二经受寒邪,则为疝瘕,二脏得补,则诸证无不瘳矣。
5.《药品化义》:山茱萸,滋阴益血,主治目昏耳鸣,口苦舌干,面青色脱,汗出振寒,为补肝助胆良品。
夫心乃肝之子,心苦散乱而喜收敛,敛则宁静,静则清和,以此收其涣散,治心虚气弱,惊悸怔忡,即虚则补母之义也。
肾乃肝之母,肾喜润恶燥,司藏精气,借此酸能收脱,敛水生津,治遗精,白浊,阳道不兴,小水无节,腰膝软弱,足酸疼,即子令母实之义也。
6.《本草新编》:人有五更泄泻,用山茱萸二两为末,米饭为丸,临睡之时,一刻服尽,即用饭压之,戒饮酒行房,三日而泄泻自愈。
盖五更泄泻,乃肾气之虚,山茱萸补肾水,而性又兼涩,一物二用而成功也。
推之而精滑可止也,小便可缩也,三虫可杀也。
或疑山茱萸性温,阴虚火动者,不宜多服。
夫阴虚火动,非山茱萸又何以益阴生水,止其龙雷之虚火哉。
凡火动起于水虚,补其水则火自降,温其水则火自安,倘不用山茱萸之益精温肾,而改用黄柏、知母泻水寒肾,吾恐水愈干而火愈燥,肾愈寒而火愈多,势必至下败其脾而上绝其肺,脾肺两坏,人有生气乎。
故山茱萸正治阴虚火动之药,不可疑其性温而反助火也。
7.《本经逢原》:山茱萸详能发汗,当是能敛汗之误。
以其酸收,无发越之理。
仲景八味丸用之,盖肾气受益,则封藏有度,肝阴得养,则疏泄无虞,乙癸同源也。
8.《医学衷中参西录》:山茱萸,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
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疼,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与其他酸敛之药不同,是以《本经》谓其逐寒湿痹也。
其核与肉之性相反,用时务须将核去净。
近阅医报有言核味涩,性亦主收敛,服之恒使小便不利,椎破尝之,果有有涩味者,其说或可信。
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
故人虚极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
又肝与胆,脏腑相依,胆为少阳,有病主寒热往来;肝为厥阴。
虚极亦为寒热往来,为有寒热,故多出汗。
萸肉既能敛汗。
又善补肝,是以肝虚极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
愚初试出此药之能力,以为一己之创见,及详观《神农本经》山茱萸原主寒热,其所主之寒热,即肝经虚极之寒热往来也。
《本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
《雷公炮炙论">雷公炮炙论》:壮元气,秘精。
《别录》: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
9.《药性论》: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
10.《日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症结,治酒皶。
11.《珍珠囊》:温肝。
12.《本草求原》:止久泻,心虚发热汗出。

附方:

①治五种腰痛,下焦风冷,腰脚无力:牛膝一两(去苗),山茱萸一两,桂心三分,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②益元阳,补元气,固元精,壮元神:山茱萸(酒浸)取肉一斤,破故纸(酒浸一日,焙干)半斤,当归四两,麝香一钱。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一丸,临卧酒盐汤下。(《扶寿精方》草还丹)③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金匮要略》崔氏八味丸)④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刮白: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服,温水化下三丸。(《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⑤治老人小水不节,或自遗不禁:山茱萸肉二两,益智子一两,人参、白才L各八钱,分作十剂,水煎服。(《方龙潭家秘》)⑥治寒温外感诸症,大病差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萸肉二两(去净核),生龙骨一两(捣细),生牡蛎一两(捣细),生杭芍六钱,野台参四钱,甘草三钱(蜜炙)。水煎服。(《医学衷中参西录》来复汤)⑦治脾气虚弱,冲脉不固之血崩。血崩或月经过多,色淡质稀,面色恍白,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四肢乏力,舌淡,脉细弱。白术30g,生黄芪18g,龙骨24g,牡蛎24g,萸肉24g,生杭芍12g,海螵蛸12g,茜草9g,棕边炭16g,五倍子1.5g。水煎服。方中山茱萸和白芍为伍补益肝肾,调补冲任,敛阴摄血,为臣药。(《医学衷中参西录》固冲汤)⑧ 治真阴不足证。腰酸腿软,头晕眼花,耳聋失眠,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舌干,舌红少苔,脉细。大怀熟地240g,山药、枸杞、山茱萸肉、川牛膝、菟丝子、鹿胶、龟胶各120g。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亦可水煎服。方中山茱萸养肝滋肾,涩精敛汗。为佐药。(《景岳全书》左归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