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
别名:
活血草、红茜草、四轮车、挂拉豆、红线草、小血藤、血见愁、四轮草、小活血、过山藤、茹藘、茹卢本、茅搜、藘茹、搜、茜根、蒨草、地血、牛蔓、芦茹、过山龙、地苏木、活血丹、红龙须根、沙茜秧根、满江红、九龙根、红棵子根、拉拉秧子根、小活血龙、土丹参、四方红根子、红茜根、入骨丹、红内消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bia cordifolia L.[Rubia akane Nakai]采收和储藏:栽后2-3年,于11月挖取根部,洗净,晒干。
药材产地:
生于山坡岩石旁或沟边草丛中。生于山坡路旁、沟沿、田边、灌丛及林缘。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主产安徽、河北、陕西、河南、山东。
英文名称:
RADIX RUBIAE
药材类别:
根茎类
性味:
性苦;寒归肝;心经
归经:
入肝;心;肾;脾;胃;心包经
功效:
凉血止血;活血化瘀。主血热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黄疸;疮痈;痔肿
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或浸酒。
药用部位:
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多年生蔓性草木。根细长,金黄色或橙红色。茎方形,具四棱,疏生细倒刺。叶4片轮生,有长柄;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叶柄、叶缘和叶反面均有细刺。秋季,梢头叶腋开淡黄色小花,排成圆锥状聚伞花序。结球形肉质浆果,成熟时黑色。秋冬采根,秋采茎叶,鲜用或晒干。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生于田边、路旁、低山坡灌木丛中。
植物形态:
茜草,多年生攀援草本。根数条至数十条丛生,外皮紫红色或橙红色。茎四棱形,棱上生多数倒生的小刺。叶四片轮生,具长柄;叶片形状变化较大,卵形、三角状卵形、宽卵形至窄卵形,长2-6cm,宽1-4cm,先端通常急尖,基部心形,上面粗糙,下面沿中脉及叶柄均有倒刺,全缘,基出脉5。聚伞花序圆锥状,腋生及顶生;花小,黄白色,5数;花萼不明显;花冠辐状,直径约4mm,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先端急尖;雄蕊5,着生在花冠管上;子房下位,2室,无毛。浆果球形,直径5-6mm,红色后转为黑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药物采收:
1.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较强,南。北各地均可栽培。以肥沃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2.栽培技术:用种于、扦插、分株繁殖。2.1.种子繁殖:10月种子成熟采收。播种期10月下旬或3月上旬,按行距30-50cm开浅沟,条播,覆土压实。2.2.扦插繁殖:四川地区在2-3月,选择呈圆形而未枯的老藤,剪成3个节以上约33cm长的插条,在己整好的地上,开1.3m宽的畦,按行株距50cm×33cm开穴,深约15-20cm,每穴插2-3根,插条顶端露出畦面,填土压紧,浇水。2.3.分株繁殖:11月上旬或3月,将植株根部挖起,剪去粗根入药,留下根茎分切成每丛有芽2-3个,并带有9cm长须根的小段,按行株距35cm×30cm,深20cm开穴,每穴栽种1株,覆土,压实,浇水。3.田间管理:苗高30cm左右,应搭支架以利生长。苗期喜荫,用油菜、玉米间作,生长期注意松上除草、灌溉。施肥要看苗施肥,以防植株徒长,第1年4月下旬追施人畜粪肥,第2年4月施1次追肥,第3、4年可增施磷、钾肥。每年要摘除花轴。4.病虫害防治:病害有根腐病,6-7月发生,使枝叶调萎,叶片发黄,根部发黑腐烂,逐渐枯死,发病初期,可用2%石灰水或退菌特50%的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射;褐斑病,7月发生,为害叶部,可用l:1:120波尔多液或代森锌6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射。白粉病,可用波美0.5度石硫合剂喷射。虫害有蚜虫。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根圆柱形,有的弯曲,完整的老根留有根头。根长10-30cm,直径0.1-0.5cm;表面红棕色,有细纵纹及少数须根痕;皮、木部较易分离,皮部脱落后呈黄红色。质脆,易断,断面平坦,皮部狭,红棕色,木部宽,粉红色,有众多细孔。气微,味微苦。显微鉴别:根横切面:木栓层为6-10列细胞,细胞扁平,切向延长,有棕色内含物,栓内层为3-6列细胞,部分细胞含草酸钙针晶束,针晶束与根的长轴平行排列。韧皮薄壁细胞亦含针晶束。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木薄壁细胞组成,导管直径20-130μm。木栓层、韧皮部和木质部三者径向宽度之比为1:1:4.5。
临床应用:
1.论茜草功擅活血:1.1.李时珍:"茜草,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专于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
"(《纲目》)1.2.杜文燮:"茜草,疗中多蛊毒,治跌扑损伤。
吐下血如烂肝,凝积血成瘀块,虚热崩漏不止,劳伤吐衄时来,室女经滞不行,妇人产后血晕,治之皆愈。
大都皆血家药也,故血滞者能行之,血死者能活之。
痘家红紫干枯者,用之干活血药中甚妙。
外症疮疖痈肿者,用之于排脓药中立效。
其曰除乳结为痈者何?盖乳者血之所为也,用此剂以行之,则血行而痈自散矣。
"(《药鉴》))1.3.汪绂:"茜草,色赤入血分,泻肝则血藏不瘀,补心则血用而能行,收散则用而不费;故能剂血气之平,止妄行之血而祛瘀通经,兼治痔瘘疮疡扑损。
"(《医林纂要·药性》)1.4.苏廷瑰:"茜草,入肝与心包经,二经滞血为病宜此。
方书用以疗吐血、衄血及尿血、泻血、诸热证,意主于从治而导瘀耳,非谓其性凉能止动血也。
"(《药义明辨》)1.5.蒋溶:"茜草,惟宜血滞,缘血证滞者多也。
虚劳亦因于瘀血者多,故宜治之。
"(《革金裘本草述录》)2.论茜草行血凉血为治血热诸症之要药:2.1.缪希雍:"茜草,行血凉血之要药也。
非苦不足以泄热,非甘不足以活血,非咸不足以入血软坚,非温少阳之气不足以通行,故主痹及疸,疸有五,此其为治,盖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者也。
痹者血病。
行血软坚则痹自愈。
甘能益血而补中,病去血和,补中可知矣。
苦寒能下泄热气,故止内崩及下血。
除热,故益膀胱。
跤跌则瘀血,血行则踒跌自安。
凉无病之血,行已伤之血,故治蛊毒。
《药性论》味甘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日华于》味酸止鼻洪,带下,产后血晕,乳结,月经不止,肠风痔瘘,排脓,治疮疖,泄精,尿血,扑损瘀血,皆取其凉血行血,苦寒泄热之功耳。
"(《本草经疏》)2.2.张山雷:"茜根性寒,所主多血热失血之证。
古今说解,都无异义。
而《本经》主治,独以寒湿二字为冠,最为不伦,虽各本无不尽同,然病情药性大相矛盾。
此必古人传写之讹,不可望文生义,曲为附和。
风痹指血瘀血热,痹着不行而言。
茜草寒凉,入血能通瘀活络,是以主之。
古人论痹,本有热痹一候,此必不可与上文寒湿连属读之,而谬谓可治寒痹、湿痹也,黄疸本属热症,此则并能清热逐瘀,缪仲淳谓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其说甚是。
补中以清热,言热淫于里,则中气伤,惟去其热,清其血,则中得其补。
经文最简,皆当观其会通,并非泛泛言之。
主治:
用于血热妄行或血疲脉络所致的吐血、咯血、蛆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血滞经闭、关节痹痛、跌打肿痛等。 现代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黄疸型肝炎、消化道出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泌尿道感染、涛疮、疔疮疖肿、荨麻疹、白血病、慢性腹泻、假丝酵母菌感染等。
附方:
1.治吐血燥渴。《圣济总录》:用茜根、雄黑豆祛皮,炙甘草等份,研末,井水糊丸如弹子大,每次温水化服一丸。2.黑髭乌发茜草500克,生地黄1500克取汁,用水五大碗,煎茜草绞汁,将渣再煎三次,用汁同地黄汁微火煎成膏,瓶装;每日空腹温酒服半匙,一月髭发如黑漆,忌萝卜,五辛。3.鼻血不止《本事方》:茜根、艾叶各50克,乌梅肉15克,研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乌梅汤送服五十丸。4.五十岁行经《唐药经验方》:妇人五十后,经水不止,作败血论。用茜根,又名过山姜50克,阿胶、侧柏叶、炙黄芩各25克,生地黄50克,小儿胎发一团烧灰,分作六剂,每剂用水一盏半,煎七分,入发灰服。 5.十灰散(《十药神书》)治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咳血、咯血、吐血,血色鲜红,舌红,脉数。大蓟、消极、荷叶、侧柏叶、白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9—15g。温水调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食后服下。方中茜草活血化淤,使凉血止血而无留淤之患,为臣药。6.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妇女血崩及月经过多,色淡质稀,心悸气短,舌淡,脉虚大或细弱。炒白术30g,生黄芪18g,煅龙骨、 煅牡蛎各24g(先煎),山茱萸24g,白芍12g,海螵蛸12g,茜草10g,棕榈炭6g,五倍子(研末冲)1.5g。水煎服。方中茜草活血化瘀,为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