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
别名:
四花青皮、个青皮、青皮子、青橘皮、青柑皮。
来源: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trus reticulata Blanco采收和储藏:5-6月收集自落的幼果,晒干,习称“个青皮”;7-8月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除尽瓤瓣,晒干,习称“四化青皮”,又称“四花青皮。”
药材产地:
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主产于福建、浙江、四川。此外,江西、云南、湖南等地亦产。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英文名称: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VIRIDE
药材类别:
果实/种子类
性味:
苦辛,微温。①《本草图经》:味苦。②《医学启源》:气温,味辛。《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③《会约医镜》:味苦辛微酸。
归经:
入肝、胆经.①李杲:足厥阴、少阳经之引经药。②《汤液本草》:足厥阴经引经药,又入手少阳经。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二经。④《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功效:
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主肝郁气滞之胁肋胀痛;乳房胀痛;乳核;乳痈;疝气疼痛;食积气滞之胃脘胀痛;以及气滞血瘀所至的症瘕积聚;久疟癖块
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药用部位:
青皮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栽培变种主要有茶枝柑(广陈皮)、大红袍、温州蜜柑、福橘。
植物形态:
橘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m。枝细,多有刺。叶互生;叶柄长0.5-1.5cm,有窄翼,顶端有关节;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llcm,宽1.5-4cm,先端渐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缘或为波状,具不明显的钝锯齿,有半透明油点。花单生或数朵丛生于枝端或叶腋;花萼杯状,5裂;花瓣5,白色或带淡红色,开时向上反卷;雄蕊15-30,长短不一,花丝常3-5个连合成组;雌蕊1,子房圆形,柱头头状。柑果近圆形或扁圆形,横径4-7cm,果皮薄而宽,容易剥离,囊瓣7-12,汁胞柔软多汁。种子卵圆形,白色,一端尖,数粒至数十粒或无。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药物采收:
青皮: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厚片或丝,晒干。 醋青皮:取青皮片或丝,照醋炙法(附录Ⅱ D)炒至微黄色。每100kg青皮 ,用醋15kg。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1)四化青皮果皮多剖成四裂片,裂片长椭圆形,长4-6cm,厚0.1-0.2cm。外表面灰绿色或黑绿色,窑生多数油点(油室);内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小筋络。质稍硬,易折断,断面外缘有油点l-2列。气香,味苦、辛。以外皮青、内白、皮厚者为佳。(2)个青皮幼果类球形,直径0.5-2cm。表面发绿色或黑绿色,微粗糙,有细密凹下的油点,顶端有稍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圆形果梗痕。质硬,断面果皮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厚1-2mm,外缘有油点1-2列。瓤囊8-10瓣,淡棕色。气清香,味酸、苦、辛。以个匀、质硬、体重、肉厚、瓤小、香气浓者为佳。显微鉴别 果皮横切面:(1)四化青皮表皮由1列极小的细胞组成,外被角质层,有气孔。表皮以下均为中果皮薄壁细胞,有橙皮甙 结晶和少数草酸钙方晶,长15-30μm;大型油室不规则排列成1-2列(有时油室位于中果皮中部),油室卵圆形或椭圆形,径向长250-740μm,切向长200-500μm。维管束细小,纵横散布。(2)个青皮(橘幼果)表皮为1列扁方形细胞,壁稍厚;外被用质层,厚3-5μm;有气孔。中果皮薄壁细胞壁稍厚,近表皮的3-5列细胞扁长方形,内含橙黄色颗粒物质;内侧细胞径向延长,排列疏松;油室不规则排列成1-2列,卵圆形或椭圆形,径向长125-800μm,切向长100-765μm;维管束纵横散布。中轴数个维管束排列成环。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长10-30μm,并含橙皮甙结晶。粉末特征:(l)四化青皮灰绿色或淡灰棕色。①中果皮薄壁细胞形状不规则,壁稍增厚,有的作连珠状。②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或类方形,垂周壁增厚,气孔长圆形,副卫细胞5-7个;侧面观外被角质层,靠外方的径向壁稍增厚。③草酸钙方晶存在于近表皮的薄壁细胞中,呈多面形、菱形或方形,直径8-28μm,长24-32μm。④橙皮甙结晶棕黄色,呈半圆形、类圆形或无定形团块。⑤螺纹、网纹导管细小。(2)个青皮除具四化青皮特征外,尚可见瓤囊表皮细胞狭长,壁薄,有的呈微波状,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及橙皮甙结晶。
临床应用:
1.《珍珠囊》:青皮主气滞,破积结,少阳经下药也。陈皮治高,青皮治低。
2.李杲:青皮,有滞气则破滞气,无滞气则损真气。
又破滞削坚积,皆治在下者效。
引药至厥阴之分,下食入太阴之仓。
3.青皮乃肝、胆二经气分药,敌人多怒,有滞气,胁下有郁积或小腹疝疼,用之以疏通二经,行其气也。
若二经虚者,当先补而后用之。
又疏肝气加青皮,炒黑则入血分也。
4.《本草纲目》:青橘皮,其色青气烈,味苦而辛,治之以醋,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泄之,以苦降之也。
陈皮浮而升,入脾肺气分,青皮沉而降,入肝胆气分,一体二用,物理自然也。
小儿消积,多用青皮,最能发汗,有汗者不可用,说出杨仁斋《直指方》,人罕知之。
5.《本草经疏》:青皮,性最酷烈,削坚破滞是其所长,然误服之,立损人真气,为害不浅。
凡欲施用,必与人参、术、芍药等补脾药同用,庶免遗患,必不可单行也。
6.《本草汇言》:青橘皮,破滞气,削坚积之药也,凡病郁怒气逆而胁肋刺痛,或疝气冲筑而小腹牵弦,二者乃肝气不和之病也;或温疟痞闷而寒热不清,或下痢痛甚而小腹胀满,或小儿食疳诸积而肚大肢瘦,三者乃脾气不和之病。
此剂苦能泄,辛能散,芳香能辟邪消瘴,运行水谷,诚专功也。
7.《本草通玄》:橘之小者为青皮,功用悉同,但性较猛耳。
青皮入肝,究竟主肺、脾之症居多。
疟脉自弦,肝风之祟,青皮入肝散邪,入脾涤痰,故疟家必需之品。
8.《本草图经》: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
9.《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厥阴、少阳之分有病用之。
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左胁有积有气。
10.《本草纲目》: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气,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
11.《本草备要》:除痰消痞。
治肝气郁结,胁痛多怒,久疟结癖,疝痛,乳肿。
12.《现代实用中药》:治胃痛,吐逆,解热,消痰水。
主治:
用于肝郁气滞之胸胁、乳房及胃脘胀痛、疝气疼痛、乳核、乳痈、经行不畅,以及食积腹胀、腹痛、癥瘕积聚、久疟痞块等。 现代临床用于治疗休克、室上性心动过速、阴茎硬结胀痛或刺痛等。
附方:
①治肝气不和,胁肋刺痛如击如裂者:青橘皮八两(酒炒),白芥子、苏子各四两,龙胆草、当归尾各三两。共为末,每早晚各服三钱,韭菜煎汤调下。(《方脉正宗》)②治心胃久痛不愈、得饮食米汤即痛极者:青皮五钱,玄胡索三钱(俱醋拌炒),甘草一钱,大枣三个。水煎服。(《方脉正宗》)③治食痛、饱闷、噫败卵气:青皮、山查、神曲、麦芽、草果。为丸服。(《沈氏尊生书》青皮丸)④治疝气冲筑,小便牵强作痛:青橘皮八两(醋炒),胡芦巴二两,当归、川芎、小茴香各一两(俱酒洗炒)。研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下。(《方脉正宗》)⑤治疟疾寒热:青皮一两(烧存性)。研末,发前温酒服一钱,临时再服。(《圣惠方》)⑥治因久积忧郁,乳房内有核如指头,不痛不痒,五、七年成痈,名乳癌:青皮四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徐徐服之,日一服,或用酒服。(朱震亨)⑦治伤寒呃逆:四花青皮(全者),研末。每服二钱,白汤下。(《医林集要》)⑧治积聚:青皮、陈皮、黄连(姜汁炒)各30g,香附(童便浸)120g,苍术、半夏、针砂(醋炒)各60g,白术、苦参各15g,上为细末,面糊为丸。方中青皮舒肝破气,消积化滞,为君药。(《丹溪心法》小温中丸)⑨治肝胀,胁下满而痛引小腹:青皮(醋炒)4.5g,柴胡(醋炒),乌药、陈皮、延胡索各3g,炮姜、木香各1.5g,蒺藜12g,郁金6g,花椒子(打碎)24粒。水煎服。方中青皮舒肝破气,消积化滞,为君药。(《圣济总录》青阳汤)⑩治三焦胀,气满腹中,空空然响:青皮、枳壳、大腹皮各等分。水煎服。若上焦胀加桔梗;中焦胀加苏梗;下焦胀加木通。方中青皮舒肝破气,消积化滞,为君药。(《症因脉治》枳壳青皮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