虻虫
别名:
牛虻、牛蚊子、牛蝇、牛苍蝇、瞎蒙、蜚虻)、绿头猛钻、瞎虻虫、瞎蚂蜂、瞎蠓、牛魔蚊、蜚虻、牛蝇子、瞎眼蠓
来源:
药材基源:为虻科恬动物华虻及其同尾多种昆虫和黄虻属双斑黄虻的雌性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abanus mandarinus Schiner2.Atylotus bivittateinus Takahasi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捕后用沸水烫死,洗净,晒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1.雌虫吸食牛、马等动物血液,雄虫不吸血,吸食植物汁液。常居于草丛及树林中性喜阳光,多在白昼活动。2.成虫白日活动,喜强烈阳光。雌虫吸食牲畜的血液。资源分布:1.全国各地均有分布。2.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华东各地。
英文名称:
Gadfly
药材类别:
性味:
性味苦;微咸;性凉;有毒
归经:
归肝经。
功效:
破血通经;逐瘀消症。主血瘀经闭;产后恶露不尽;干血痨;少腹蓄血;症瘕积块;跌打伤痛;痈肿;喉痹
用量:
内服:煎汤,1.5g-3g;研末,0.3-0.6g;或入丸剂。外用:适量,研末敷或调搽。
药用部位:
为虻科昆虫复带虻或其他同属昆虫的雌性全虫。
植物形态:
雌虻体长13~17毫米,黄绿色。复眼大型,无细毛,中部有1条细窄的黑色横带。额黄色或略带浅灰;头顶被有短毛。触角黄色,第3节肥大,基部具有粗钝的背突。唇基和颊黄灰色。下颚须第2节浅黄色,被有白色并杂有黑色的短毛。中胸背板、侧板、腹板灰黄色,被有黄色短毛并杂有黑色和黄灰色长毛,翅透明无斑,平衡棒黄色。足3对,中、后足的股节基部1/3处灰色;前足跗节及前足胫节端部黑色;中、后足跗节的端部黑褐色。腹部暗黄灰色;第1~3或1~4腹节背板两侧有大的黄色斑点,中间有暗黄色纵带,宽约为腹部宽度的1/4~1/3。腹部被有稠密的黄色或黄灰色短毛,有时夹杂有黑色短毛。腹面灰色,第1~2或第1~3腹板的两侧黄色。雄虻形状相似,但体较小,复眼被有纤细的灰色短毛。
药物采收:
炒虻虫:文火微炒,取出去足翅。
药物性状:
性状鉴定:(1)华虻,干燥的虫体呈长椭圆形,长l.3-1.7cm,宽5-10mm。头部呈黑褐色,复眼大多已经脱落;胸部黑褐色,背面呈壳状而光亮,翅长超过尾部,胸部下面突出,灰色,有5条明显黑灰纵带,具足3对,多碎断。腹部棕黄色,有明显的白斑,有6个体节。质松而脆。气臭,味苦、咸。(2) 双斑黄虻,黄绿色,眼大型,中央有1条细横的黑色带;翅透明,翅脉黄色;腹部暗灰黄色,有较多的金黄色毛茸及少数黑色毛茸。显微鉴定:(1)华虻,单眼呈钝六边形,中间有凹陷,排列整齐、紧密。(2)双斑黄虻,单眼呈钝六边形,排列疏松。
临床应用:
1.《纲目》:成无己云,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虫,乃肝经血分药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2.《本草经疏》:蜚虻,其用大略与ZHE虫相似,而此则苦胜,苦能泄结,性善啮牛、马诸畜血,味应有咸,咸能走血。
故主积聚症瘕一切血结为病,如《经》所言也。
苦寒又能泄三焦火邪迫血上壅,闭塞咽喉,故主喉痹结塞也。
今人以其有毒多不用,然仲景抵当汤、丸,大黄ZHE虫丸中咸入之,以其散脏腑宿血结积有效也。
3.《本经逢原》:虻虫,《本经》治症瘕寒热,是因症瘕而发寒热,与蜣螂治腹胀寒热不殊。
仲最抵当汤、丸,水蛭、虻虫虽当并用,二物之纯险悬殊。
其治经闭,用四物加蜚虻作丸服,以破瘀而不伤血也。
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其性虽缓,亦能堕胎。
4.《药征续编">药征续编》:按用虻虫之方,曰破积血,曰下血,曰畜血,曰有久瘀血,曰有瘀血,曰妇人经水不利下。
曰为有血,曰当下血,曰瘀热在里,曰如狂,曰喜忘,是皆为血证谛也。
然不谓一身瘀血也,但少腹有瘀血者,此物能下之,故少腹鞕满,或曰少腹满,不问有瘀血否,是所以为其证也。
5.《本经》: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
6.《别录》:主女子月水不通,积聚,除贼血在胸腹五脏者,及喉痹结塞。
7.《日华子本草》:破症结,消积脓,堕胎。
主治:
用于血瘀经闭、痛经、癥瘕积聚、于血劳、蓄血证、跌打损伤、喉痹、肿痛等症。 现代常用于早期肝硬化、肝脾大、子宫肌瘤、心绞痛等。
附方:
①治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水蛭(熬)、虻虫(去翅、足)各三十个,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不下,更服。(《伤寒论》抵当汤) ②治月经不行,或产后恶露脐腹作痛:熟地黄四两,虻虫(去头、翅,炒)、水蛭(糯米同炒黄,去糯米)、桃仁(去皮、尖)各五十枚。上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温酒下。(《妇人良方》地黄通经丸) ③治腕折瘀血:虻虫二十枚,牡丹一两。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血化为水。(《千金方》) ④治肿毒:虻虫、松香等分。为末,置膏药中贴患部。(《现代实用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