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

别名:

癞瓜、锦荔枝、癞葡萄、红姑娘、菩达、凉瓜、红羊、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omordica charantia L.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果实,切片晒干或鲜用。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广泛栽培于世界热带到温带温地区。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英文名称:

Bitter gourd/Bitter melon/balsam pear

药材类别:

果实/种子类

性味:

味苦;性寒。①《滇南本草》:苦,寒,平。②《纲目》:苦,寒,无毒。③《本经逢原》:生则性寒,熟则性温。

归经:

归心;脾;肺经。①《滇南本草》:入心、脾、胃三经。②《本草求真》:入心、肝、肺。

功效:

清热解毒。用于中暑发热,牙痛,肠炎,痢疾,便血;外用治痱子,疔疮疖肿。

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30-60g;或煅存性研末。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取汁涂。

药用部位:

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果实。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一年生草质藤本,长2~3米。多分枝,有细柔毛,卷须不分枝。叶互生,肾状圆形,5~7深裂,边缘具波状齿,两面近光滑。雄花单生,黄色,5裂;雌花单生,纺锤形,具肉质刺瘤,果长椭圆形,全体具钝形不整齐的瘤状突起,成熟时黄色,自顶端3瓣开裂。种子包于红色肉质的假种皮内。近熟时采瓜。10月前采叶,10月后采藤及根,鲜用或晒干。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植物形态:

苦瓜属于葫芦科苦瓜属的一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原产于东印度热带地区。日本、东南亚栽培历史悠久,17世纪传入欧洲,仅供观赏,不作食用。我国早有栽培,除供观赏外,还供菜用。苦瓜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湖南、四川等省栽培较普遍。苦瓜果实中含有各种营养物质。每百克食用部分含有蛋白质0.9克、脂肪0.2克、糖类3.2克、纤维素1.1克、胡萝卜素0.08毫克、维生素B10.07毫克、维生素B20.04毫克、维生素C84毫克,是瓜类蔬菜中含维生素C最高的一种,在蔬菜中仅次于辣椒。嫩果中糖甙含量高,味苦,随着果实成熟,糖甙被分解,苦味变淡,多食用嫩果。肉质脆嫩,苦味适中,清香可口,炒食、煮食、焖食、凉拌、泡菜、饮料均可。在医药上有增进食欲、明目、助消化、清凉解毒、利尿和治疗犊尿病等疗效。苦瓜耐热,病虫害少,易栽培。近年来各大中城市作为增加夏秋淡季蔬菜花色品种来栽培。广东地区苦瓜还出口港澳。苦瓜还作为庭园垂直绿化的观赏植物,夏季开黄色小花,真是万绿丛中点点黄。果实成熟后桔黄色,又添一景。果肉开裂后种子外面有红色厚肉,似蛋黄,非常艳丽。苦瓜不仅是夏季佳蔬,又是一味良药,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逐渐扩大栽培的区域。  特征和特性苦瓜根系发达,侧根较多,根群分布范围在1.3米以上,茎为蔓性,五棱,浓绿色,有茸毛,分枝力强,易发生侧蔓,侧蔓又发生孙蔓,形成枝叶繁茂的地上部。子叶出土,初生真生对生,盾形、绿色。真叶互生,掌状深裂,绿色,叶背淡绿色,5条放射叶脉,叶长18厘米,宽18~24厘米,叶柄长9~10厘米,柄上有沟。花为单性,雌雄异花同株。先发生雄花,后生雌花,单生。果实为浆果,表面有很多瘤状突起,果形有纺缍形,短圆锥形、长圆锥形等。皮色有绿色,绿白色和浓绿色,成熟时为桔黄色,果肉开裂,露出种子,种子盾形、扁、淡黄色,每果含有种子20~30粒,千粒重为150~180克。苦瓜整个生育过程需80~100天左右,在抽蔓期以前生长缓慢,绝大部分茎蔓在开花结果期形成。各节自下而上发生侧蔓,形成多级茎蔓。随着茎蔓生长,叶数和叶面积不断增加,在单株叶面积中,其开花结果期就占95%,由此可见,同化器官是在开花结果中后期形成。一般植株在第4~6节发生第一雄花;第8~14节发生第一雌花,通常间隔3~6节发生一个雌花,但在主蔓50节前一般具有6~7个雌花者居多。从调整植株营养来看,除去侧蔓,有利于集中养分,提高主蔓的雌花座果率。苦瓜性喜温暖,耐热不耐寒,种子发芽适宜温度30~35℃,若在20℃以下,发芽就缓慢,种皮厚,经40~50℃温水浸种4~6小时后,30℃左右下催芽,两天开始发芽,两天半大部分发芽,13℃以下发芽困难。植株生长适温为20~30℃,以25℃为最佳。开花结果期适温为25℃左右。在15~25℃范围内,温度越高,越有利于苦瓜生长发育。多数认为35℃以上和15℃以下的温度不利于苦瓜的生育。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格,喜光不耐荫,开花结果期需要较强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和座果率提高。苦瓜喜湿而不耐涝,生长期间需要85%的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湿度。对土壤适应性广,但以保水保肥好的、肥沃的壤土为宜。明代以前医书没有记载苦瓜,明代《救荒本草》、《本草纲目》始列入,疑为三宝太监下西洋时,从南洋群岛移植过来。清代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说:”苦瓜清则苦寒;涤热,明目,清心。可酱可腌。┅┅中寒者(寒底)勿食。熟则色赤,味甘性平,养血滋肝,润脾补肾。” 即是说瓜熟色赤,苦味减,寒性降低,滋养作用显出,与末熟时相对而言,以清为补之。其实吃苦瓜以色青末黄熟时才好吃,更取其清热消暑功效。苦瓜味苦,南方人多食为蔬。夏秋间都可吃到苦瓜,用作配茉佐膳,只觉可口,不觉其苦。中国粤人以苦瓜切片,晒干贮存,作药用,此即治暑天感冒之苦瓜乾也。用苦瓜做家常菜式,如“凉瓜炒田鸡”、“凉瓜排骨”、“酿凉瓜”,皆滋味隽永。但江浙人不懂得品尝,少吃苦瓜。两广、福建盛产苦瓜,外省则每作盆栽欣赏。苦瓜以味得名,苦字不好听,粤人又唤做凉瓜。苦瓜形如瘤状突起,又称癞瓜;瓜面起皱纹,似荔枝,遂又称锦荔枝。

药物采收:

生物浑特性 喜温暖气侯。较耐热低温,喜湿,但不耐渍。宜选土层深厚、肥沃、排水便利的低地栽培。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直播法:3-4用播种,播前种子经浸种、催芽,后按行株距1m×0.4m开穴点播,每穴下种2-3粒,覆土2-3cm。育苗移栽法:春播于2-3月,用营养钵育苗,幼苗长2-3片真叶时,按上法移栽定植。田间管理 苗期勤施淡肥,当进入旺盛生长期前,应施以育足的肥料。夏季高温干旱时,宜适时灌水和加强追肥。幼苗开始抽蔓时,及时插人字形支架或拱棚架,人工引蔓上架或上棚。适当剪除基部细弱的侧枝及过密的衰老黄叶,以利通风透光。

药物性状:

干燥的苦瓜片,呈椭圆形或矩圆形,厚约2~8毫米,长3~15厘米,宽0.4~2厘米,全体皱缩,弯曲,果皮浅灰棕色,粗糙,有纵皱或瘤状突起。中间有时夹有种子或种子脱落后留下的孔洞。质脆,易断。气微味苦。以青边、肉白、片薄、子少者为佳。

临床应用:

1.《滇南本草》:治丹火毒气,疗恶疮结毒,或遍身已成芝麻疔疮疼难忍。
泻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渴。
2.《生生编》: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
3.《本草求真》:除热解烦。
4.《随息居饮食谱》:青则涤热,明目清心。
熟则养血滋肝,润脾补肾。
5.《泉州本草》:主治烦热消渴引饮,风热赤眼,中暑下痢。

主治:

主治恶疮,中暑,痢疾,赤眼疼痛,痈肿丹毒,热病烦渴引饮。 开胃,消炎 苦瓜中的苦瓜苷和苦味素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所含的类似胰岛素的物质还有降血糖的作用;所含的生物碱类物质奎宁,有利尿活血、消炎退热、清心明目的功效。 防癌抗癌 苦瓜所含蛋白质成分及大量维生素C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免疫细胞具有杀灭癌细胞的作用。从苦瓜子中提炼出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抑制癌细胞所分泌出来的蛋白酶,阻止恶性肿瘤生长。 降胆固醇 苦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果胶,可加速胆固醇在肠道内的代谢,降低胆固醇含量,对中老年人胆固醇过高和便秘均有良好的疗效。 美容 苦瓜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C及矿物质,长期食用,能保持精力旺盛,对治疗青春痘有很大益处。

附方:

①治中暑发热:鲜苦瓜一个,截断去瓤,纳入茶叶,再接合,悬挂通风处阴干。每次二至三钱。水煎或泡开水代茶饮。 ②治烦热口渴:鲜苦瓜一个,剖开去瓤,切碎,水煎服。 ③治痢疾:鲜苦瓜捣烂绞汁一杯,开水冲服。(①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④治眼疼:苦瓜煅为末,灯草汤下。(《滇南本草》) ⑤治痈肿:鲜苦瓜捣烂敷患处。(《泉州本草》) ⑥治胃气疼:苦瓜煅为末,开水下。(《滇南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