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三七

别名:

土三七(《滇南本草》),金不换(《秘方集验》),紫三七(《南京民间药草》),血当归、血三七、血七、血格答(《贵州民间方药集》),水三七(《河北药材》),紫蓉三七、艾叶三七、铁罗汉、乌七(《湖南药物志》),菊叶三七(《上海常用中草药》),狗头三七(苏医《中草药手册》)。

来源:

为菊科植物三七草的根。根于秋后地上部分枯萎时挖取,除尽残存的茎、叶及泥土,晒干或鲜用。

药材产地:

产四川、云南、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湖南、贵州等地。

性味:

性甘苦,温。①《滇南本草》:味苦。②《纲目》:味甘。③《四川中药志》:味淡,性温,有小毒。

归经:

功效:

破血散瘀,止血,消肿。治跌打损伤,创伤出血,吐血,产后血气痛。①《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生用破血,炙用补血。②《纲目》:治金疮折伤出血及上下血病。③《简易草药》:能破血,祛瘀,散血,消肿。通治五劳七伤,跌打损伤。④《草木便方》:活血,续筋接骨。治内伤积血,痞块,心腹疼痛。⑤《天宝本草》:治包块症瘕,妇女血滞,腰脚痛,男子遗精,痢症。⑥《国药的药理学》:治血痢,月经过多,分娩后的后期出血等。又遇虎咬、毒蛇咬,蜂刺伤时,取汁涂敷伤处。⑦《昆明药植调查报告》:治浮肿。

用量:

内服:煎汤,2~3钱:研末,0.5~1钱。外用:捣敷。

药用部位:

为菊科植物三七草的根。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2米。宿根肉质、肥大。茎直立,多分枝,带肉质,有细纵棱,嫩时紫绿色,基生叶丛生,羽状分裂,背面紫绿色,正面深绿色,茎生叶互生,形大,羽状分裂,边缘有疏锯齿,基部抱茎,幼叶背面紫色。头状花金黄色,多数,生于茎梢。瘦果线形,细小,有棱,褐色。秋冬采根,鲜用或晒干。我国南方各省均有分布。生于阴湿肥沃的山谷中,或栽培于园圃中。

植物形态:

植物形态详"三七草"条。

药物性状:

根呈拳形肥厚的圆块状,长3~6厘米,直径约3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全体多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弧状沟纹,在突起物顶端常有茎基或芽痕,下部有须根或已折断。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不平,新鲜时白色,干燥者呈淡黄色,有菊花心。气无,味甘淡后微苦。以干燥、整齐、质坚、无杂质、断面明亮者为佳。

临床应用:

1、治吐血:土三七根,捣碎调童便服。
2、治蛇咬伤:三七草根捣烂敷患处。
3、治跌打,风痛:土三七鲜根10~15g。
黄酒煎服。
4、治产后血气痛:土三七捣细,泡开水加酒兑服。

主治:

治跌打损伤,创伤出血,吐血,产后血气痛。

附方:

①治跌打,风痛:土三七鲜根二至三钱。黄酒煎服。(《岭南采药录》) ②治吐血:土三七根,捣碎调童便服。(《闽东本草》) ③治痨伤后腰痛:土三七煎蛋吃。(《四川中药志》) ④治产后血气痛:土三七捣细,泡开水加酒兑服。(《四川中药志》) ⑤治蛇咬伤:三七草根捣烂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全草或叶:10~30g。根:3~9g;或研末,1.5~3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