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果茄

别名:

黄水茄、黄打破碗、刺茄(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野茄果、大苦果(《云南经济植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黄果茄的根、果实及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lanum xanthocarpum Schrad.et Wendl.采收和储藏:根:夏、秋采收;果实:秋、冬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药材产地:

分布及生境:见于云南省河口、蒙自、元江、元谋、禄劝、巧家海拔125—880米地区,个别也上达到海拔1100米,喜生于干热河谷沙滩上。我国湖北、四川、广东及台湾也有。广泛分布于热带亚洲(阿拉伯地区,印度,斯里兰卡,马六甲,越南,泰国)澳洲及波里尼西亚而到日本南部,在东部非洲成为杂草。

英文名称:

Fruit of yellowfruit nightshade

药材类别:

性味:

味苦、辛,性温。

归经:

归肝经。

功效:

祛风湿;消瘀止痛。主风湿痹痛;牙痛;睾丸种痛;痈疖。

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炖鸡,外用:擦患处或研末撒。

药用部位:

为茄科植物黄果茄的根、果实及种子。

植物形态:

描述字段:直立或匍匐草本,高0.5—1米。植物体各部均被7—9分枝的星状绒毛并密生细长的针状皮刺、除幼嫩部分外星状毛被逐渐脱落而变稀疏,刺长0.5—1.8厘米,先端极尖,基部间或被有星状绒毛。叶卵形至圆形,长4-6厘米,宽3-5厘米,先端钝或渐尖,基部近心形或偏斜,边缘通常5-9裂或羽状深裂,裂片边缘波状,两面均被星状短绒毛,中脉及侧脉的两面均着生尖锐的针状皮刺,侧脉与裂片数相等;叶柄长2-2.5厘米。聚伞花序腋外生,通常3-5花,花冠蓝紫色,直径约2厘米,萼钟形,直径约1厘米,外面被星状短绒毛及针状皮刺,裂片长圆形,先端骤渐尖,花冠辐状,筒部隐于萼内,长约1.5毫米,冠檐长约1.3—1.4厘米,裂瓣卵状三角形,长6-8毫米,两面被星状绒毛;雄蕊长约9毫米,花药约为花丝长的8倍;子房卵圆形,直径2毫米,顶部疏被星状绒毛,花柱长约1厘米,被极稀疏的绒毛及星状绒毛,柱头截形。浆果球形,直径约1.3-1.9厘米,初时绿色并具深绿色条纹,成熟后变为淡黄色;种子近肾形,扁平,直径约1.5毫米。花期:冬至夏季,果熟期:夏季。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小鼠腹腔注射植株地上部分的氯仿或乙醇提取物1000mg/kg,出现翻正反射消失,死亡。根皮和茎的水或醇提取物对寓体蛙心小剂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有抑制作用。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参见金钮扣”,惟茎的皮刺密生,细直,长5-20mm。 状性鉴别 根呈不规则圆柱形,多扭曲,有分枝,长达30cm,直径0.7-5cm。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粗糙,可见突起细根痕及斑点,皮薄,有的剥落,剥落处显淡黄色。质硬,断面淡黄色或黄白色,纤维性。

主治:

用于风湿痹痛,牙痛,睾丸肿痛,痈疖。

附方:

①治睾丸炎:黄果茄根七株,马鞭草根五株,灯笼草根七株,合猪腰子炖服;合青壳鸭蛋炖服亦可。 ②治牙痛:黄果茄干根五钱。水煎服或煎浓汤漱口。 ③治头部发疮:黄果茄鲜果,切成二半,擦患处。 ④治手足麻痹,风涅性关节炎:黄果茄鲜根二至三两,炖母鸡服。 ⑤拔脓头:黄果茄子,置新瓦上焙干研末撒患处。(性味以下出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涂擦或研末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