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箭羽

别名:

卫矛、鬼箭(《本经》),神箭(《广雅》),六月凌(《植物名实图考》),八树、四棱锋、芸杨,鬼见愁(《中国树木分类学》),四面锋、篦箕柴(《浙江中药手册》),风枪林(《中国药植志》),山鸡条子(《东北药植志》),四面戟(《药材学》),千层皮、刀尖茶,雁翎茶、四棱茶(《辽宁经济植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卫矛的具翅状物的枝条或翅状附属物。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onymus alatus (Thunb.) Sieb.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割取枝条后,取其嫩枝,晒干。或收集其翅状物,晒干。

药材产地:

分布于东北及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至长江流域各地;

英文名称:

twig of Winged Euonymus

药材类别:

藤木类

性味:

苦;辛;寒。①《本经》:味苦,寒。②《吴普本草》:苦,无毒。③《药性论》:有小毒。④《日华子本草》:味甘涩。⑤《纲目》:味酸涩。

归经:

《本草撮要》:"入足厥阴经。"

功效:

破血通经;解毒消肿;杀虫。主症瘕结块;心腹疼痛;闭经;痛经;崩中漏下;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下;疝气;历节痹痛;疮肿;跌打伤痛;虫积腹痛;烫火伤;毒蛇咬伤

用量:

内服:煎汤,4-9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或研末调敷。

药用部位:

为卫矛科植物卫矛的具翅状物的枝条或翅状附属物。

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植株光滑无毛,高2-3m。多分枝。小枝通常四棱形,棱上常具木栓质扁条状翅,翅宽约1cm或鬼箭羽更宽。单叶对生;叶柄极短;叶片薄,稍膜质,倒卵形、椭圆形至宽披针形,长2-6cm,宽1.5-3.5cm,先端短渐尖或渐尖,边缘有细锯齿,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聚伞花序腋生,有花3-9朵,花小,两性,淡黄绿色,径约3mm;萼4浅裂,裂片半圆形,边缘有不整齐的毛状齿;花瓣4,近圆形,边缘有时呈微波状;雄蕊4,花丝短,着生于肥厚方形的花盘上,花盘与子房合生。蒴果椭圆形,绿色或紫色,1-3室,分离。种子椭圆形或卵形,淡褐色,外被橘红色假种皮。花期5-6月,果期9-10月。生于山野,或栽植于庭园。分布中国北部,中部、华东以及西南各地。中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药物采收:

拣去杂质,用水浸透,捞出,切段,晒干。 《雷公炮炙论》:采得(鬼箭)后,只使箭头用。拭上赤毛,用酥缓炒过用之。每修事一两,用酥一分炒,酥尽力度。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为具翅状物的圆柱形枝条,顶端多分枝,长约40-60cm,枝条直径2-6mm,表面较粗糙,暗灰绿色至灰黄绿色,有纵纹及皮孔,皮孔纵生,灰白色,略突起而微向外反卷。翅状物扁平状,靠近基部处稍厚,向外渐薄,宽4-10mm,厚约2mm,表面深灰棕色至暗棕红色,具细长的纵直纹理或微波状弯曲,翅极易剥落,枝条上常见断痕。枝坚硬而韧,难折断,断面淡黄白色,粗纤维性。气微,味微苦。另,市售也有用木翅的,木翅为破碎扁平的薄片,长短大小不一,宽约4-10mm,两边不等厚,靠枝条生长的一边厚可至2mm,向外渐薄,表面土棕黄色,微有光泽,两面均有微细密致的纵条纹或微呈波状弯曲,有时可见横向凹陷槽纹,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平整,暗红色,气微,味微涩。用枝者以枝梗嫩、条均匀、翅状物突出而齐全者为佳。用翅状物者,以纯净、色红褐、无枝条、无杂质、干燥者为佳。显微鉴别 枝条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壁显着突起,被厚角质层。皮层为10余列细胞组成,外侧为2-3列,形较小。壁微增厚的厚角细胞,其下方数列不规则形薄壁细胞,内含叶绿体;内侧的薄壁细胞较大,壁有时微木化,部分细胞具壁孔,薄壁细胞中含较多的草酸钙簇晶,直径约17-34μm。韧皮部较薄,细胞大多皱缩,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较宽,由导管、管胞、木纤维等组成,胞壁厚,木化。射线细胞单列,木化,具壁孔。木质部常有年轮。髓部由薄壁细胞组成,常呈斜“十”字形,有少数草酸钙簇晶。枝翅由下皮部位的表皮破裂后,变为数列扁平薄壁性的分生细胞,并不断向外分裂和栓化而成。粉末特征:枝翅全为木栓化细胞的碎片,淡黄棕色,细胞长方形或方形,一般长约58μm,宽约49μm,壁微增厚。枝条中常见有方形的木栓细胞,片状增厚的厚角细胞碎片、纤维及网状。螺纹增厚的导管和散在的簇晶。纤维直径17-20μm,导管直径13-17μm,簇晶大小为17-34μm。

临床应用:

1.《本草述》:鬼箭羽,如《本经》所治,似专功于女子之血分矣。
又如苏颂所述古方,更似专功于恶疰及中恶气之毒以病于血者也。
第方书治女子经闭有牡丹皮散中入此味,而治男子胀满有见晛丸,亦用此味,即苏颂所述古方之治,犹未言专治女子也。
大抵其功精专于血分,如女子固以血为主,较取效于男子者更为切中耳。
苏恭谓疗妇人血气大效,非无据也。
2.《本经逢原》:鬼箭,专散恶血,故《本经》有崩中下血之治。
《别录》治中恶腹痛,去白虫,消皮肤风毒肿,即腹满汗出之治。
今人治贼风历节诸痹,妇人产后血晕,血结聚于胸中,或偏于胁肋少腹者,四物倍归,加鬼箭羽、红花、玄胡索煎服。
以其性专破血,力能堕胎。
3.《本经》: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满汗出。
4.《别录》:主中恶腹痛,去白虫,消皮肤风毒肿,令阴中解。
5.《药性论》:破陈血,落胎。
主中恶腰腹痛。
6.《唐本草》:疗妇人血气。
7.《日华子本草》:通月经,破症结,止血崩、带下,杀腹脏虫,及产后血绞肚痛。
8.《植物名实图考》:治肿毒。

主治:

用于跌打损伤、月经不调、产后腹痛、心腹疼痛、癥瘕结块、风湿痹痛等症。 现代临床用于妇女盆腔炎、产后乳汁不通、过敏性皮炎、荨麻瘓等。

附方:

①治产后败血不散,儿枕块硬,疼痛发歇,及新产乘虚,风寒内搏,恶露不快,脐腹坚胀(痛):红蓝花、鬼箭(去中心木)、当归(去苗,炒)各一两。上为粗散。每服三钱,酒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粥食前温服。(《局方》当归散) ②治产后血运欲绝:当归一两,鬼箭羽二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酒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相次再服。(《圣济总录》当归饮) ③治恶疰心痛,或疞刺腹胁,或肩背痛无常处:鬼箭羽、桃仁(汤浸,去皮、尖,麸炒微黄)、赤芍药、鬼臼(去须)、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当归(锉,微妙)、桂心、柴胡(去苗)、朱砂(细研)各一两,川大黄二两(锉,研,微炒)。上药,捣细罗为散,入朱砂,研令匀。每服,不计时侯,以温酒调下一钱。(《圣惠方》鬼箭羽散) ④疗乳无汁:鬼箭五两。水六升,煮取四升,去滓。服八合,日三服。亦可烧灰作末,水服方寸匕,日三。(《广济方》单行鬼箭汤) ⑤治疟疾:鬼箭羽、鲮鲤甲(烧存性)各一分。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一字,搐在鼻中,临发时用。(《圣济总录》一字散)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内服煎汤,4~9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或研末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