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
别名:
白薯、红薯、红苕、番薯、地瓜、甘储、山薯、甘薯、甜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薯蓣科植物甘薯的块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corea esculenta(Lour.) Burkill[Oncus esculentus Lour.]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m以下的山坡稀疏灌丛或路边岩石缝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南、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英文名称:
rhizome of Edible Yam
药材类别:
性味:
味甘,性平。无毒。
归经:
功效:
益气健脾;养阴补肾。主脾虚气弱;肾阴专职乏诸证
用量:
内服:适量,作食品。
药用部位:
为薯蓣科植物甘薯的块茎。
植物形态:
甘薯根可分为须根、柴根和块根 3种形态。须根呈纤维状,有根毛,根系向纵深伸展,一般分布在30厘米土层内,深可超过100厘米,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柴根粗约1厘米左右,长可达30~50厘米,是须根在生长过程中遇到土壤干旱、高温、通气不良等原因,以致发育不完全而形成的畸形肉质根,没有利用价值。块根是贮藏养分的器官,也是供食用的部分。分布在 5~25厘米深的土层中,先伸长后长粗,其形状、大小、皮肉颜色等因品种、土壤和栽培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分为纺锤形、圆筒形、球形和块形等,皮色有白、黄、红、淡红、紫红等色,肉色可分为白、黄、淡黄、橘红或带有紫晕等。具有根出芽特性,是育苗繁殖的重要器官。块根的外层是含有花青素的表皮,通称为薯皮,表皮以下的几层细胞为皮层,其内侧是可食用的中心柱部分。中心柱内有许多维管束群,以及初生、次生和三生形成层,并不断分化为韧皮部和木质部。同时木质部又分化出次生、三生形成层,再次分化出三生、四生的导管、筛管和薄壁细胞。由于次生形成层不断分化出大量薄壁细胞并充满淀粉粒,使块根能迅速膨大。中心柱内的韧皮部,具有含乳汁的管细胞,最初只限于韧皮部外侧,以后由于各种形成层均能产生新的乳汁管而遍布整个块根,切开块根时流出的白浆,即乳汁管分泌的乳汁,内含紫茉莉苷。甘薯茎匍匐蔓生或半直立,长1~7米,呈绿、绿紫或紫、褐等色。茎节能生芽,长出分枝和发根,利用这种再生力强的特点,可剪蔓栽插繁殖。叶着生于茎节,叶序为 2/5。叶片有心脏形、肾形、三角形和掌状形,全缘或具有深浅不同的缺刻,同一植株上的叶片形状也常不相同;绿色至紫绿色,叶脉绿色或带紫色,顶叶有绿、褐、紫等色。聚伞花序,腋生,形似牵牛花,淡红或紫红色。雄蕊 5个,雌蕊1个。蒴果近圆形,着生1~4粒褐色的种子。染色体数2n=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