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香寄生
别名:
虾蚶草(《本草求原》),百子痰梗(《岭南采药录》),螃蟹夹、栗寄生、寄生包(《四川中药志》),路路通寄生、风饭寄生(《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柿寄生(《云南中草药》),扁枝寄生(《西藏常用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枫香槲寄生或扁枝槲寄生的带叶茎枝。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 Visum liquidambaricolum Ha-yata[V.Articulatum Burm.f.var.liquidambaricolum(Hayata)Sesh.Rao;V.articulatum auct.non Burm.f.]。2.Viscum articulatum Burm.F.Herba Visci Liquidambari-coliHerba Visci Articulati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间采,扎成束,晾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200-2500m的山地阔叶林中或常绿阔叶林中,寄生于枫香、油桐、柿树或壳斗科等多种植物上。2.生于海拔50-1700m的沿海平原或山地南亚热带生雨林中。资源分布:1.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西藏等地。2.分布于华南及云南等地。
性味:
味苦、辛,性温。无毒。
归经:
归肺、脾、肾经。
功效:
祛风,活血,除湿,止咳,祛痰。治腰肢酸痛,风湿骨痛,劳伤咳嗽,赤白痢疾,崩漏带下,产后血气痛,疮疥。
用量:
内服:煎汤,3~5钱;炖肉服,1~2两;或浸酒服。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涂。
药用部位:
为桑寄生科植物扁枝槲寄生的枝叶。
植物形态:
1.灌木,高0.5-0.7m。茎基部近圆柱状,枝和小枝均扁平;枝交叉对生或二歧分枝,节间长2-4cm,宽4-8mm,干后边缘肥厚,纵肋5-7条,明显。叶退化呈鳞片状。聚伞花序,1-3个腋生,总花梗几无;总苞舟形,长1.5-2mm,具花l-3朵,通常仅具制具1朵雌花或雄花,或中央1朵为雌花,侧生的为雄花;雄花花蕾时近球形,长约1mm,萼片4枚,花药圆形,贴生于萼片下半部;雌花花蕾时椭圆形,长2-2.5mm;花托长卵球形,长1.5-2mm,基部具杯状苞片或无,萼片4枚,三角形,长0.5mm,柱头乳头状。浆果椭圆形,长5-7mm,直径约4mm,有时卵球形,长6mm,直径约5mm,成熟时橙红色或黄色,果皮平滑。花期4-12月。2.本种与枫香槲寄生的区别为:茎枝扁平,枝的节间宽2-3.5mm,干后边缘薄,纵肋3条。浆果球形,直径3-4mm,白色或青白色。
临床应用:
1.《生草药性备要》:祛风去湿,洗疮疥、癞风毒烂,酒风。2.《本草求原》:祛风散湿。
治肿痛,洗烂脚疥癞。
浸酒良。
3.《岭南采药录》:脚弱,以之浸酒服;红白痢疾,水煎服。
4.《陆川本草》:镇咳,祛风湿。
治咳嗽多痰,风湿骨痛。
5.《四川中药志》:治虚损劳伤咳嗽,红崩白带,产后血气痛及小儿惊风。
6.《广西药植名录》:止咳化痰,催乳,散血。
治关节痛,腹痛,风湿,跌打。
7.《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腰肌劳损,瘫痪,衄血,小儿惊风。
8.《西藏常用中草药》:治腰腿酸痛,高血压,胎动,乳少。
主治:
主治腰肢酸痛,风湿骨痛,劳伤咳嗽,赤白痢疾,崩漏带下,产后血气痛,疮疥。
附方:
①治产后血气痛:螃蟹夹,醪糟炖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妇人白带:螃蟹夹、百节藕、天冬、兰草根、白芨煎水,炖猪心肺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小儿牙疳:扁枝槲寄生全株研末吹入患处。(《云南中草药》) ④治牛皮癣:扁枝槲寄生研末,用鸡蛋油调匀搽患处。(《云南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