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木香

别名:

木香、槽子木香、铁杆木香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川木香及灰毛川木香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Dp;p,oaea spi;oeo (Framcj.) Shih [Jurinea souliei Franch.; Vladimiria souliei (Franch.) Ling]2.dolomiaea souliei (Franch.) Shih var.mirabilis (Anth.) Shih采收和储藏:秋、冬季采挖,除去须根、泥沙及根头上的胶状物,切段,晒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3700-3800m的高山草地。2.生于海拔3500-4200m的高山山脊或阳坡草地。资源分布:1.分布于四川、西藏。2.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英文名称:

Sichuan Dolomiaea Root

药材类别:

性味:

性味辛;苦;性温

归经:

归脾、胃、大肠、胆经。

功效:

行气止痛;温中和胃。主脘腹胀痛;呕吐;肠鸣泄泻;里急后重,两胁不舒;肝胆疼痛

用量:

内服:煎汤,1.5-9g,宜后下;研末,0.5-0.9.

药用部位:

为菊科植物川木香及其变种灰毛川木香的干燥根。

植物形态:

1.川木香 多年生草本。主根圆柱形,直径1-2cm,外皮褐色,少有分枝。几无茎。叶基生,叶莲座状平铺地面;叶柄长8-20cm,被白色茸毛;叶片卵形、长圆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12-30cm,宽8-20cm,羽状中裂或浅裂,少有不分裂,裂片5-7对,卵状披针形,边缘有锯齿,基部有小裂片,两面被糙估毛,下面疏生蛛丝毛和遥点。头状花序6-8密集;总苞宽钟形,直径6cm,总苞片6层,全部苞片质地坚硬,先端尾状渐尖成针刺状,边缘有稀疏的缘毛;花筒状,花冠紫色,长35-40mm,檐部长1cm,5裂,花冠裂片长6mm,细管部长3cm;雄蕊5,花药箭形,先端有长尾,子房下位。瘦果圆柱形,有宿厚冠毛;冠毛刚毛状,向上渐细,淡棕黄色,外层向下皱曲反折包围并紧贴瘦果,内层直立。花果期7-10月。2.灰毛川木香 本种与正种主要区别是:叶下面灰白色,被薄蛛丝状毛或绵毛。

药物采收:

除去杂质及“油头”,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煨川木香:取净川木香片,在铁丝匾中,用一层草纸,一层川木香片,间隔平铺数层,置炉火旁或烘干室内,烘煨至川木香中所含的挥发油渗至纸上,取出,放凉。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呈圆柱形,习称“铁杆木香”,或成纵槽状半圆柱形,习称“槽子木香”,稍弯曲,长10-30cm,直径1-3cm。表面黄褐色或暗褐色,具较细的纵皱纹,外皮脱落处可见丝瓜络状细脉纹,根头偶有黑色发粘的胶状特,习称“油头”或“糊头”。体较轻,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黄色,散有黄色稀疏油点及裂隙,木榈较宽广,有放射状纹理;有的中心呈腐朽状。气微香,味苦,嚼之粘牙。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有残存。韧皮部有黄色木化的纤维束,与筛管相间排列,纤维束旁有石细胞,略呈成数环层状排列。形成层成环。木质部纤维束与导管群交互排列,灶伴有石细胞导管成束,呈多分歧状。韧皮射线、木射线及髓部薄壁组织中散有大型油室。薄壁细胞中含菊糖。粉末特征:川木香粉末黄色或黄棕色。①菊糖多见。②纤维黄色或近无色,长梭形或长条形,末端斜尖、平截或长尖,直径14-37μm,壁厚5-17μm,木化,孔沟明显,纹孔裂缝状或人字形、十字形。③网纹及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3-142μm,有的导管分子较短,长仅36μm。④石细胞少数,长方形,长47-127μm,直径25-40μ,壁厚5-9μm,纹孔及孔沟明显。此外,可见木栓细胞、油室碎片等。

主治:

现代研究,对胃肠道有兴奋或抑制的双向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有利胆作用;有松弛气管平滑肌作用;有抗菌作用;有利尿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作用。 临床上可用于气逆胸闷、腹胀、胃溃疡、菌痢、肠炎等。

附方:

方一:六味木香散:川木香8g,余甘子5g,石榴子、西伯利亚紫堇各3g,小豆蔻、荜茇各2g,另加白糖适量。共研细粉。主治培根木布症、急腹症、胃脘刺痛及呕吐嗳气等。 方二:十三味狮鬣散:川木香8g,余甘子、石榴子、五脉绿绒蒿、矮紫堇、西伯利亚紫堇、胡兀鹫粪、信筒子、唐古特青兰各3g,荜茇、干姜、芫荽子、小豆蔻各2g。共研细粉。主治培根木保症、血病、胆病、胃病、食积等。 方三:黑草乌、诃子各37.5g,川木香10g,水菖蒲6g,麝香3g。共研细粉。主治虫病、疠病刺痛、白喉、炭疽、黄水病及麻风病。

保健应用:

日常用量:3~8g,水煎服,宜后下;研末,0.5~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