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梧桐的用量
臭梧桐的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研末掺或调敷。
臭梧桐的保健用量信息:
入汤剂9?15g,鲜品30?60g;亦可浸酒或人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研粉调敷,或鲜品捣敷。
臭梧桐的药理研究信息
1.降压作用 臭梧桐煎剂、水浸剂、热浸剂及其提取物,不论经口灌胃或注射结给药,对麻醉或清醒的大鼠、兔、猫、狗及肾型高血压大鼠和狗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
水浸剂和煎剂作用最强,流浸膏次之,乙醇、乙醚及氯仿浸出液均无效。
开花前的臭梧桐比开花后者降压作用强,结实后 采集者或来年陈叶作用减弱。
热浸剂或提取物灌胃给予肾型高血压大鼠,给药后3-10d出现降压作用,血压下降16%-57.4%。
于停药后2星期内恢复给药前水平。
麻醉犬和大鼠静脉给药则呈现两相降压作用:第1相作用强而短,注射后立即发生,持续30-60min;第2相作用温和而持久,多在给药后30-50min出现。
肌内注射或口服仅出现第2相降压作用,维持2-3h;煎剂静脉注射只呈现第1相降压作用,口服无效。
因此认为,第1相降压作用可能是非特异性的,似无治疗价值。
臭梧桐对去脑猎的降压作用显着减弱,用六烃委铵或在第2颈椎处切断脊髓后,几乎完全消除臭梧桐 的第2相降压作用。
臭梧桐能长时间抑制电刺激腓神经和压迫颈动脉引起的升压反射,并能作用于肺血管内感受器后射地引起血压下降;静脉注射普鲁卡因封闭感受器后,降压作用完全或大部分消失。
因此认为臭梧桐的降压用用主要是通过对血管运动中枢的抑制也有血管内感受器的反射机制参与。
另有报道,臭梧桐热浸剂和臭梧桐素A对电刺激猫颈上神经节节前纤维引起的瞬膜收缩,有轻度神经节了阻断作用。
臭梧桐对蟾蜍后肢血管呈直接的血管扩张作用。
因此认为,臭梧桐的直接扩张血管与阻断神经节作用,可能参与第1相降压作用。
2.抗炎作用 臭梧桐、豨莶草或鬼针草的水煎剂,单味应用对大鼠甲醛性或蛋清性关节炎均无明显作用;但臭梧桐与鬼针草(1:1)组成的针桐全剂,制成水煎剂或乙醇浸剂,给大鼠灌服20g(生药)/(kg·d),连续5d,对上述关节炎有明显抑制作用与每日腹腔注射水杨酸钠300 mg/kg作用相似。
臭梧桐与豨莶草(2:1)制成的豨桐丸,也有相似的抗炎作用。
豨桐丸口服可使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明显降低,似有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作用;但对上肾上腺大鼠仍能明显抑制蛋清诱发的大鼠足肿胀,提示其抗炎作用并不完全是通过垂体-肾上腺系统作用。
3.镇痛作用 电击鼠毛法试验证明,给小鼠腹腔注射臭梧桐煎1.65g/kg以上时,呈现镇痛作用,给药后20-40min出现峰值,以后逐渐降低,可维持 2h之久。
开花前的臭梧桐镇痛作用较开花后的强。
臭梧桐素B有较强的镇痛作用,给小鼠腹腔注射 400mg/kg和800/kg后,分别比吗啡 10mg/kg和20mg/kg的镇痛作用强而持久。
4.镇静作用 给小鼠灌服或腹腔注射臭梧桐煎剂有轻度镇静作用,加大剂量也不引起睡眠。
臭梧桐素A的镇静作用较强,与催眠药戊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
5.其他作用 大鼠长期藻服臭梧桐,可致甲腺明胶样物质含量增加。
这种作用可能是调节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的交感神经受抑制的结果,并非毒性反应。
臭梧桐有驱肠虫作用。
6.毒性 臭梧桐煎剂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20.6g/kg。
臭梧桐热浸液小鼠静脉注射LD50为19.4g/kg;大鼠灌服热浸液150g/kg ,72h内未见动物死亡。
臭梧桐素A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1.84g/kg(相当于生药量370g/kg);臭梧桐素B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 3.21g/kg(相当于生药量550g/kg)。
大鼠灌服热浸液 0.25g/(kg·d)和2.5g/(kg·d),连续60d,除少数动物出现安静、活动减少和稀便外,生长发育、血象、尿及病理检查均未见异常改变。
臭梧桐煎剂给狗灌服10g/(kg·d)连续3星期,对肝功能、血象、心电图及心、肝、肾病理检查均无明显影响,但剂量在 20g/kg以上时可致呕吐。
另有报道,在试验臭梧桐降压过程中,发现少数猫出现血尿、蛋白尿,可能对肾脏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