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茴香

别名:

舶上茴香、大茴香、舶茴香、八角珠、八角香、八角大茴、八角、原油茴、八月珠、大料、五香八角

来源:

药材基源:为八角科植物八角茴香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llicium verum Hook.f.采收和储藏:栽培8年有少量结果,10年进入盛果期,可连续采收50~70年。春果在4月间果实老熟落地时拾取,晒干。秋果在10-11月采收,采后置沸水锅中煮沸,搅拌约5~10min后,捞出,晒干或烘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气候温暖、潮湿、土壤疏松的山地,野生或栽培,栽培品种甚多。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英文名称:

FRUCTUS ANISI STELLATI

药材类别:

果实/种子类

性味:

性辛;甘;性温

归经:

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

散寒;理气;止痛。主寒疝腹痛;腰膝冷痛;胃寒呕吐;脘腹疼痛;寒湿脚气

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药用部位:

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的果实。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常绿乔木,高达20米;树皮灰色至红褐色,有不规则裂纹;枝密集,呈水平伸展。单叶互生;叶柄粗壮,长约1厘米;叶片革质,椭圆状倒卵形至椭圆状倒披针形,长5?11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窄楔形,全缘,上面有光泽和透明的油点,下面生疏柔毛。春季花单生于叶腋;花被片7?12,数轮,覆瓦状排列,内轮粉红色至深红色;雄蕊11?20个,排成1?2轮;心皮8?9个,离生,轮状排列。果梗粗壮,长3?4厘米,钩形弯曲。聚合果放射星芒状,直径约3.5厘米,红褐色,瞢荚顶端钝呈鸟嘴状。每一瞢荚含种子1粒,种子呈扁卵形,红棕色或灰棕色,有光泽,味香甜。 生于温暖湿润的山谷中。分布于福建、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省区。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20米;树皮灰色至红褐色,有不规则裂纹;枝密集,呈水平伸展。单叶互生;叶柄粗壮,长约1厘米;叶片革质,椭圆状倒卵形至椭圆状倒披针形,长5~11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窄楔形,全缘,上面有光泽和透明的油点,下面生疏柔毛。春季花单生于叶腋;花被片7~12,数轮,覆瓦状排列,内轮粉红色至深红色;雄蕊11~20个,排成1~2轮;心皮8~9个,离生,轮状排列。果梗粗壮,长3~4厘米,钩形弯曲。聚合果放射星芒状,直径约3.5厘米,红褐色,蓇葖顶端钝呈鸟嘴状。每一蓇葖含种子1粒,种子呈扁卵形,红棕色或灰棕色,有光泽。气佳适,味香甜。

药物采收: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潮湿气候,产区多在北纬25°以南,年降水量需1000mm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冬、春旱季有露、雾,年平均气温19~23℃,最冷月平均气温10℃以上。幼树喜荫,成年树喜光。忌强光和干旱,怕强风。以土层深厚、疏松、腐殖质含量丰富、排水良好的偏酸性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栽培为宜。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选二十年生以上植株、结实多,含油量高无病虫害的作留种树。9~10月采收果皮由绿色变黄褐色的成熟果实,随采随播,或用湿沙层积贮藏至第2年1~2月播种。条播,按行距15~20cm开条沟,沟深4cm,按株距3~4cm播种子1粒,用草灰拌细上覆盖,厚度约3cm,再用稻草或茅草覆盖。在幼苗出土前,要经常淋水,促进发芽。出苗后撤去覆盖物,立即插树枝或搭棚遮荫,至11月再拆去。苗床要经常松土除草,结合施肥,早期以氮肥为主,后期以磷、钾肥为主。移苗造林季节在2月新芽未萌动前进行。实用林用2年生苗,一般行珠距各为5m左右,每1hm2 390株;叶用林用3年生苗,行株距各为1.33m左右,每1hm2 5 625株。田间管理 定植后3年内宜有天然荫蔽树遮荫,可与农作物间作,3年后要求全光照。每年中耕除草2次,均在收果前,第1次在1~2月,第2次在7~8月。追肥2次,在采果后可施绿肥、厩肥及过磷酸钙等肥料。每隔3~5年垦复施肥1次,要及时截干打顶、整形。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炭疽病,可喷1:1:120波尔多液防治。虫害有八角尺蠖,在幼龄期喷马拉松1000倍液防治。另外还有金花虫为害。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聚合果约由8个(稀5-13个)(艹骨)英果聚成,各分果近等大,放射状排列于中轴上,(艹骨)(艹突)果长1-2cm,高0.5-1cm,外表面棕褐色或红褐色,有不规则皱纹,顶端钝或钝尖,果皮较厚,上侧多开裂成小艇形;内表面淡棕色,有光泽。每个(艹骨)(艹突)果含种子1粒,扁卵圆形,红棕色或灰棕色,有光泽。果梗长3-4cm,弯曲,常脱落。气芳香,味辛、甜。以个大、色红、油性大、香气浓者为佳。显微鉴别 果实横切面:①外果皮为1列表皮细胞,外被不规则小突起的角质层。②中果皮为多层厚用细胞,其内为薄壁细胞,有散在的油细胞、维管束;在腹缝线处有数列厚壁细胞。③内果皮为1列排列整齐的柱状细胞,在腹缝线部分为石细胞;石细胞层从腹缝线向内逐渐加长,与柱状细胞层衔接。④种皮表皮细胞为1列排列紧密的长方形石细胞,其外壁与侧壁呈U形增厚;其内为数层营养层薄壁细胞;胚乳细胞含脂肪油及糊粉粒。粉末特征:红褐色。①果皮表皮细胞类多角形,壁厚,角质纹理致密。气孔不定式,长圆形或圆形,直径40-45μm,副卫细胞4-8个。②腹缝线石细胞类长方形或多角形,长至260μm,有孔沟及纹孔。③油细胞多已破碎,完整者类圆形,直径150-180μm。④内果皮柱状细胞直径50-80μm,长达500μm,壁较薄,木化,多具单斜纹孔或十字纹孔对。⑤种皮表皮石细胞淡黄色,矩形,宽50-80μm,长达180μm。⑤纤维较粗长,宽40-90μm,长达1000μm,纹孔明显,木化。理化鉴别(1)取果皮粗粉0.5g,加乙醇5ml,温浸2min,放冷,滤过。滤液加蒸馏水25ml,即产生显着浑浊;移至分液漏斗中,加石油醚10ml,充分振摇,静置,分取石油醚液,蒸干,残渣加醋酸溶解,加三氯化铁试液2滴,振摇,沿管壁缓缓加硫酸,两液层交界处显持久的棕绿色环。(检查茴香醚)(2)薄层色谱 取本品粗粉10g,常法提取挥发油,将油溶于1ml氯仿中,供点样用。另取茴香醚氯仿溶液为对照液。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99:1)展开,用5%香荚兰醛硫酸试剂显色,供试品色谱中与茴香醚色谱相应位置上显一樱红色斑点。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4.0%(ml/g)。

临床应用:

方一:治疗胃寒痛 八角茴香、木香、丁香各6g,白豆蔻10g,共研细粉,开水送 服;或水煎服。
方二:治疗小儿定时腹痛 八角茴香、木香各3g,葱头3~4个,水煎服。
方三:治疗膀胱疝气 八角茴香10g,吴茱萸6g,荔枝核30g,水煎服。
方四:治疗头风痛 八角茴香叶,酿酒用的酒饼各适量,捣烂敷于两额部。
方五:预防山蚂蟥叮咬 八角茴香油适量(或八角茴香捣烂),擦皮肤暴露部位。
方六:治内伤腰痛 八角根皮适量,研炒并研为细末,每次服10g。
早、晚用黄酒冲服。
方七:治无名肿毒,痈疽 八角根焙干研细粉,和糯米饭捣烂敷患处。
方八:治跌打损伤 八角根皮6g,水煎,冲黄酒、红糖。
早、晚饭后服。
方九:治小肠气坠 八角茴香、小茴香各100g,乳香少许,水煎服。
1.小肠气坠 八角茴香、小茴香各5g,乳香少许。
水(煎)服。
2.疝气偏坠 八角茴香末50g,小茴香末50g。
用猪尿泡1个,连尿入二末于内,系紧放入罐内,以酒煮烂,连泡捣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白开水服下。
3.腰重刺胀 炒八角茴香研为末,食前酒服3g。
(《仁斋直指方》) 4.腰病如刺 八角茴香(炒研),每服3g,食前盐汤下。
外以糯米一二斤,炒热,袋盛,拴于痛处。
5.大小便皆秘、腹胀如鼓、气促 火麻仁(炒,去壳)10g,八角茴香8g。
上作末,生葱白适量,同研煎汤,调五苓散服。
6.风毒湿气、疮痛破脓、皮肉热 舶上茴香(炒)、地龙(去土,炒)、川乌头{炮,去皮尖)、乌药(锉)、牵牛(炒)各50g。
研杵匀细,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盐汤下十五丸,每天二次。
7.温胎饮 北五味子6g,八角茴香6g,蕲艾6g,牡蛎4g,川芎4g,生姜3片。
水煎服。
主治阳气虚寒之妊娠腰痛。
8.八角茴香丸 八角茴香(炒)、良姜、官桂各15g,苍术(泔浸)30g。
上药研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主疝气。
每服10丸,姜汤送下;痛盛,酒下。

主治:

用于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寒湿脚气等。有报道用于血细胞减少症。 现代研究,有抗菌、升高白细胞作用;能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腹部疼痛;能促进呼吸道分泌。 临床上选方可用于治疗破伤风、治小肠气坠等。

附方:

①治小肠气坠:八角茴香,小茴香各三钱,乳香少许。水(煎)服取汗。(《仁斋直指方》) ②治疝气偏坠:大茴香末一两,小茴香末一两。用猪尿胞一个,连尿入二末于内,系定罐内,以酒煮烂,连胞捣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卫生杂兴》) ③治腰重刺胀:八角茴香,炒,为末,食前酒服二钱。(《仁斋直指方》) ④治腰痛如刺:八角茴香(炒研)每服二钱,食前盐汤下。外以糯米一、二升,炒热,袋盛,拴于痛处。(《简便单方》) ⑤治大小便皆秘,腹胀如鼓,气促:大麻子(炒,去壳)半两,八角茴香七个。上作末,生葱白三七个,同研煎汤,调五苓散服。(《永类钤方》) ⑥治风毒湿气,攻疰成疮,皮肉紫破脓坏,行步无力,皮肉焮热:舶上茴香(炒)、地龙(去土,炒)、川乌头(炮,去皮尖)、乌药(锉)、牵牛(炒)各一两。研杵匀细,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盐汤下十五丸,日二。(《脚气治法总要》茴香丸)

保健应用:

日常用量:3~6g,水煎服;或入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