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鱼

别名:

鲌鱼(《滇南本草》),鱎鱼(《纲目》),白扁鱼(《本草求原》)。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翘嘴红鲌及红鳍鲌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2.Cul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ky采收和储藏:春、夏季捕捉,捕得后,除去鳃、鳞和内脏,洗净,鲜用。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1.为生活在流水及大水体中的鱼类,一般在水体中上层,行动迅速,善跳跃,性凶猛,主要以鱼类为食。2.为中上层淡水鱼类,栖息于多水草的开阔水体中,主要以小型鱼类为食。资源分布:1.为广布性鱼类之一,长江干流从金沙江到河口、黑龙江、黄河、辽河等干支流及附属湖泊均有分布。2.全国各大江河均有分布。

英文名称:

Topmouth culter

药材类别:

性味:

性平,味甘。

归经:

①《本草求真》:"入肺、胃,兼入肝。"

功效:

开胃消食;健脾行水。主食积不化;水肿

用量:

内服:煮食,100-250g。

药用部位:

为鲤科学动物翘嘴红鲌及红鳍鲌的肉。

植物形态:

1.翘嘴红鲌,体延长而侧扁,头背面几乎平直,后部微降起。体高与头长略相等,个体长200mm以下的,头长的比体高为大,200mm以上的个体则相反。6冬龄鱼体长可达615-648mm,体重达2500-3500g。口上位,口裂伸至鼻孔前缘的垂直线下方。下咽齿3行,齿的顶端呈钩状。下颌肥厚,急剧突出而上翘。眼大,位于头的侧上方。鳃耙细长,侧线前段稍向腹方弯曲,后段横贯体侧正中。鳞小,侧线鳞83-93,大多为86-90。背鳍3,7,具有强大而光滑的硬刺,其起点的腹鳍起点与臀鳍起点之中央的稍前,至吻端与尾鳍基部的距离几相等。臀鳍3,21-25,基部较长。鳔3室,中室大而圆。后室细小。腹腔膜银白色,背部及体侧上部为灰褐色,腹部为银白色,各鳍灰色乃至灰黑色。2.红鳍鲌,体稍长,侧扁,头后部明显突起,似驼背状。腹部自胸鳍其至肛门有腹棱。头中等大,口上位,口裂几垂直,下颌突出而上翘。眼中等大,位于头侧上方。下咽齿3行,末端呈尖钩状。鳃耙25-29。鳞小,侧线完全,侧线鳞60-69。背鳍在腹鳍与臀鳍之间。尾鳍呈叉状。背部青灰色,侧面和腹部银白色,背鳍和尾鳍的上叶呈青灰色,腹鳍、臀鳍及尾鳍下叶呈橙红色。

临床应用:

1.孟诜:主肝家不足气。
调五藏气,理经脉。
2.《食疗本草》:助脾气,能消食,理十二经络舒展不相及气。
3.《日华子本草》:助血脉,补肝明目,灸疮不发,作脍食之良。
4.《开宝本草》:主胃气,开胃下食,去水气,令人肥健。
5.《滇南本草》:治痈疽疮疥,同大蒜食之。
6.《随息居饮食谱》:行水助脾,发痘排脓。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煮食,100~25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