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草
别名:
临时救、过路黄、小过路黄、胡氏排草、对生黄花叶、小风寒、红头绳、黄花珠、九莲灯、大疮药、爬地黄黄
来源:
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聚花过路黄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simachia congestifloraHemsl.[L.hui diels ex Hand.-Mazz.]采收和储藏:在栽种当年10-11月,可采收1次,以后第2、3年的5-6月和10-11月可采收2次,齐地面割下,择净杂草,晒或炕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水沟边、田膛上和山坡林缘、草地等湿润处,垂直分布上限可达海拔2400m。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以及陕西、甘肃南部和台湾。
性味:
性辛;微苦;性微温
归经:
功效:
祛风散寒;化痰止咳;解毒利湿;消积排石。主风寒头痛;咳嗽痰多;咽喉肿痛;黄疸;胆道结石;尿路结石;小儿府积;痈疽疔疮;毒蛇咬伤
用量:
内服:煎汤,9-159;或浸酒。
植物形态:
多年生匍匐草本,茎基部节间短,常生不定根,上部及分枝上升,长6-50cm,圆柱形,密被多细胞卷曲柔毛;分枝纤细,有时仅顶端具叶。叶对生,茎端的2对间距短,近密集;叶柄长1.4-9cm;叶片卵形、阔卵形以至近圆形,近等长,长(0.7-)1.4-3(-4.5)cm,宽(0.6-)1.3-2.2(-3)cm,先端锐尖或钝,基部近圆形或截形,稀略呈心形,上面绿色,下面较淡,有时沿中肋和们脉染紫红色,两面多少被具节糙伏毛,稀近于无毛,近边缘有暗红色或有时变为黑色的腺点,侧脉2-4对,在下面稍隆起,网脉纤细,不明显。花2-4朵集生茎端和伎端或近头状的总状花序,在花序下方的1对叶腋有时具单生的花;花梗极短或长至2mm;花萼5深裂,长5-8.5mm,分裂近达基部,裂片披针形,宽约1.5mm,背面被疏柔毛;花冠黄色,内面基部紫红色;长9-11mm,基部合生部分长2-3mm,5裂(偶有6裂的),裂片卵状椭圆形至长圆形,宽3-6.5mm,先端锐尖或钝,散生暗红色或变黑色的腺点;雄蕊5,花丝下部合生成高约2.5mm的筒,分离部分长2.5-4.5mm,花药长圆形,长约1.5mm;子房被毛,花柱长5-7mm。蒴果球形,直径3-4mm,上半部具毛;花萼宿存。花期5-6月,果期7-10月。
药物采收:
生物学特性 能耐寒、耐旱和耐湿,在平坝、山区都可栽培。土壤以较肥沃、疏松、湿润的夹砂土较好。栽培技术 分株繁殖,在春、秋、冬季均可,但以2-3月较好。挖取老株,按生根情况分成单株,每株都要有根,并带点泥土。土地软细整平,按行窝距各25cm开窝,深3-4cm,每窝栽苗2-3株,盖土压紧,使苗顶露出地面2-3节,栽后施清人畜粪水。田间管理 栽种当年4-5月和冬季,中耕除草和追肥1次,以后每年2-3月、4-5月和冬季各中耕除草和追肥1次。春、夏可施人畜粪水,冬季可施腐熟堆肥或火灰。平时若有杂草要及时拔去。连续收获3年后,因根蔸衰老,要翻蔸另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