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楝子

别名:

土楝实、苦心子、楝枣子、楝果子、土楝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elia azedarach L.2.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采收和储藏:秋、冬两季果实成熟呈黄色时采收,或收集落下的果实。晒干、阴干或烘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1.生于旷野或路旁,常栽培于屋前房后。2.生于海拔500-2100m的杂木林和疏林内或平坝、丘陵地带湿润处,常栽培于村旁附近或公路边。资源分布:1.分布北至河北,南至广西、云南,西至四川等地。2.分布于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英文名称:

 

药材类别:

性味:

性苦;寒;有小毒

归经:

入胃经、肝经

功效:

行气止痛;杀虫。主脘腹胁肋疼痛;疝痛;虫积腹痛;头癣;冻疮

用量:

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涂。行气止痛炒用,杀虫生用。

植物形态:

1.楝落叶乔木,高15-20m。树皮暗褐色,纵裂,老枝紫色,有多数细小皮孔。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卵形至椭圆形,长3-7cm,宽2-3cm,先端长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有钝尖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有星状毛,稍后除叶脉上有白毛外,余均无毛。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淡紫色,长约1cm;花萼5裂,裂片披针形,两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针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长约7mm;子房上位。核果圆卵形或近球形,长1.5-2cm,淡黄色,4-5室,每室具1颗种子。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2.川楝乔木,高达10m。树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状鳞片。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长约35cm;羽片4-5对;小叶卵形或窄卵形,长4-10cm,宽2-4cm,全缘或少有疏锯齿。圆锥花序腋生;花萼灰绿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丝合生成筒。核果大,椭圆形或近球形,长约3cm,黄色或粟棕色,果皮为坚硬木质,有棱,6-8室,种子长椭圆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1月。

药物采收:

1.《瑞竹堂方》:“破四片。”2.《本草备要》:“去皮,取肉,去核用。”3.《医宗金鉴》:“泡去核。"现行,取原药材,拣净杂质。用时捣碎。 4.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 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蛀,防霉。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核果长圆形至近球形,长1.2-2cm,直径1.2-1.5cm。外表面棕黄色至灰棕色,微有光泽,干皱。先端偶见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痕。果肉较松软,淡黄色,遇水浸润显粘性。果核卵圆形,坚硬,具4-5棱,内分4-5室,每室含种子1颗。气特异,味酸、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