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

别名:

真朱(《本草经集注》),真珠(《雷公炮炙论》),蚌珠《南方志》),珠子(《儒门事亲》),濂珠(《增订伪药条辨》)。

来源:

药材基源:为珍珠贝科动物合浦母贝、珠母贝、大珠母贝、长耳珠母贝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等贝壳中外套膜受刺激形成的珍珠。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inctada martensii(Dunker)[Pteria martensii(Dunker)]2.Pinctada margaritifera(Linnaeus)3.Pinctada maxima(Jameson)4.Pinctada chemnitzi(Phuilippi)5.Hyriopsis cumingii(Lea)6.Cristaria plicata(Leach)7.Anodonta woodiana(Lea)采收和储藏:天然珍珠,全年可采,以12月为多。从海中捞起珠蚌,剖取珍珠,洗净即可。人工养殖的无核珍珠,在接种后2-3年采收的珍珠质量较佳。采收的适宜时间为秋末,因河蚌分泌珍珠质主要在4-11月。采收后及时将珍珠置于饱和盐水中浸5-10min,洗去粘液,最后用清水洗净即可。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1.栖息于风浪较平静的海湾中,泥沙、岩礁或砾较多的海底,以足丝固着生活于岩礁或石块上,以潮流通畅、水质较肥的海区生长较好。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10m左右均有生长,通常在5m的深处较多。以硅藻为主食,适且生长温度在15-30℃之间,产卵期5-10月,生长速度较快,一般2年壳高即可达70mm左右。2.栖息于潮间带低潮线附近,以足丝固着于岩礁缝际或珊瑚礁内,且多固着于背风浪的岩石基部。3.多栖息于水深20m左右的海区,在60m的深处也能采到。4.生境和分布同合浦珠母贝。5.生活于淡水泥底稍带沙质的河湖中。6.生活于江河、湖泊的泥底,行动迟缓。7.生活于江河湖沼泥底。资源分布:1.分布于广东、广西沿海,尤以北部湾较为常见,广西合浦产量最高。2.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及西沙群岛等沿海为育珠的良种之一。3.分布于海南及西沙群岛为热带亚热带种。4.生境与分布同合浦珠母贝。5.分布于河北、江苏、安徽、浙江等地。6.分布于全国各地。7.分布于全国各地。

英文名称:

MARGARITA

药材类别:

动物类

性味:

甘咸,寒。①《开宝本草》:寒,无毒。②《品汇精要》:味淡,性寒,无毒。③《纲目》:咸甘,寒,无毒。

归经:

入心、肝经。①《纲目》:入厥阴肝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经。

功效:

安神定惊;清肝明目;解毒生肌。主惊悸怔仲;心烦失眠;惊风癫痫;目赤翳障;口舌生疮;咽喉溃腐;疮疡久不收口

用量:

内服:研末,每次0.3-1g,多入丸、散,不入汤剂。外用:适量,研末干撒、点眼或吹喉。

药用部位:

珍珠贝科动物珍珠贝、马氏珍珠贝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等贝类动物珍珠囊中形成的无核珍珠。

植物形态:

1.合渍珠母贝,贝壳为斜四方形,壳质较脆,壳长50-90mm,宽18-32mm,高与长相近,较大个体高可达100mm以上。壳顶位于前方,两侧有耳,前耳较后耳稍小。两壳不等,右壳较平,左壳稍凸,右壳前耳下方有一明显的足丝凹陷。背缘平直;腹缘圆,壳面淡黄褐色,同心生长轮脉极细密,成片状,薄脆易脱落,壳中部常呈磨损状近腹缘的排列紧密,延伸成小舌末端稍翘起,足丝孔大,足丝呈毛发状。壳内面中部珍珠层厚而发达,具极强的珍珠光泽。有的外套膜受刺激后,上皮组织急剧裂殖,形成珍珠囊,且不断分泌珍珠质,才逐渐形成珍珠。壳内面边缘淡黄色,无珍珠层。铰合线直,有一突起主齿,沿铰合线下方有一长齿片。韧带紫褐色,前上掣肌痕明显,位于壳顶下方,闭壳肌痕大,长圆形,前端稍尖,位于壳中央稍近后方。2.珠母贝,贝壳呈不规则圆形,壳质坚厚,一般壳长110-150mm,大者可达200mm左右,高与长近等,左壳稍凸略大于右壳,壳顶位于背缘前端并向前弯,右壳顶前方有一凹陷,为足丝出孔,两壳耳不明显,壳表面棕褐色或绿褐色,壳顶光滑,暗绿色,其余部分被有同心形鳞片,鳞片延伸至壳的边缘呈棘状或锯齿状,中部鳞片常脱落,多数留有淡白色放射状。壳内面珍珠层厚,有虹彩光泽,铰合线直,无齿,韧带强壮,紫褐色,前上掣肌痕较小,闭壳肌痕宽大,长圆形,略呈葫芦状,外套缘黑色,肛门膜具黑色素,肥厚宽大,顶端有一小突起。3.大珠母贝,贝壳近五边形,略圆,壳质坚实厚重,成体壳长超过200mm,大者可达300mm以上,重大4-5kg,是珍珠贝中最大的一种,壳稍平,壳顶位于背缘前端,前耳小,无后耳。壳表面鳞片排列不规则,呈灰黄褐色,放射肋淡褐色,老贝壳体鳞片常脱落,显露珍珠层,放射肋不明显。壳内面具很厚的银白色珍珠层,边缘部黄褐色。铰合部后端稍突出。韧带宽厚,脱落后有一凹痕。闭壳肌痕宽大,的肾形,痕面不平滑,有许多横纹。肛门膜舌形,末端宽圆。4.长耳珠母贝,贝壳近方形,壳长100mm 左右,个体比合浦珠母稍大,壳顶位于前方,无前耳,后耳较长,成翼状突起,右壳较平,左壳稍凸。壳表边缘鳞片层薄,成片翘起。壳内面具银白色珍珠层,闭壳肌痕细长。5.三角帆蚌,贝壳大而扁平,壳质坚硬,外形略呈三角形。左右两壳顶紧接在一起,后背缘长,并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状后翼,前背缘短小,呈尖角状。腹缘近直线,略呈弧形。壳面不平滑,壳顶部刻有粗大的肋脉。生长线同心环状排列,距离宽。贝壳内面平滑,珍珠层乳白色。6.褶纹冠蚌,贝壳较大,略呈不等边三角形。前背缘冠突不明显,后部长高,后背缘向上斜出伸展成为大形的冠。壳的后背部自过错顶起向后有一系列的逐渐粗大的纵肋。腹级长近直线。壳面深黄绿色至黑褐色,壳顶常受侵蚀而丢失表层颜色。珍珠层有光泽。7.背角无齿蚌,贝壳外形呈有角突的卵圆形,前端稍圆,后端呈斜切状,腹缘呈弧形。后背部有自壳顶射出的三条粗肋脉。壳面绿褐色。闭壳肌痕长椭圆形。壳内面珍珠层乳白色。

药物采收:

生活习性 合浦珠母贝,生活于较为平静的海湾中,泥沙、岩礁或石砾较多的海底。蚌一般生活在江、河、湖、泊、池沼、小溪等泥质、沙质或石砾之中。珍珠分天然珍珠和人工养殖珍珠两种。天然珍珠:当珍珠贝和蚌在水中生长时,在一定的刺激下,刺激点附近的外套膜上分泌珍珠质的外套膜上皮组织急剧裂殖逐渐包围刺激源,然后形成完整的珍珠囊,以刺激点为中心,外套膜不断分泌珍珠质,渐次一层层地包围,逐渐形成珍珠,在自然条件下的刺激是外界砂料、寄生虫等,形成核珍珠。如动物本身外套膜上皮细胞因病态或其他外因刺激而离开原来的位置,进入组织中也可以形成珍珠囊而形成无核珍珠。养殖技术 根据自然珍珠形成的原理,我国先后在海水、淡水中养珠获得成功,其养殖方法分植核法和植皮法两种。相干核法:将蚌壳的珍珠层磨成小核,用专门的器械插入蚌的外套膜内,可形成无核珍珠。植皮法:将外套膜小片植入另一蚌的外套膜内,可形成无核珍珠。一般宜选生活力旺盛,蚌体完整无残,健壮无病的蚌,接种好的吊养在饵料丰富、阳光充足、水流畅通、水深1m以上的水域内,2-3年可培育出1.5-2g的珍珠。饲养管理 养蚌育珠水面不能同时种植水生植物。鱼蚌混养的池塘在夏季高温季节要经常冲水,保持 水质新鲜有氧。刚放养的10天内,每隔2-3天检查1次,有无吐片、死蚌现象发生,以后每隔1星期或半个月检查1次,同时洗刷育珠蚌上的青苔和其他附着物。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呈类球形、长圆形、卵圆形棒形等,直径 1.5-8mm。表面类白色、浅粉红色、浅黄色、浅蓝色等,半透明,光滑或微有凹凸,具特有的彩色光泽。质坚硬,破碎面显层纹。无臭,无味。显微鉴别 本品磨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粗、细两种类型的同心层环纹,粗层纹较明显,连续成环,层间距离在60-500μm之间;细层纹,有些总值闰明显,多不甚明显,间距不足32μm。海水珍珠珍珠层厚 0.1-8μm,淡水珍珠层厚0.015-32μm。磨片置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珍珠特有的彩虹般光彩环,又称珍珠虹光环。断面应全部具同心层纹。粉末特征:类白色。显微镜下呈不规则碎块,半透明,有光泽,表面观颗粒性,有的可见细密波状纹理。

临床应用:

镇心安神,养阴熄风,清热坠痰,去翳明目,解毒生肌。
治惊悸,怔忡,癫痫,惊风搐搦,烦热消渴,喉痹口疳,目生翳障,疮疡久不收口。
①《本草经集注》:治目肤翳。
②《药性论》:治眼中翳障白膜。
亦能坠痰。
③《海药本草》:主明目,除面皯,止泄。
合知母疗烦热消渴,以左缠根治小儿麸豆疮入眼。
④《日华子本草》:安心、明目。
⑤《本草衍义》:小儿惊热药中多用。
⑥《纲目》: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疔毒。
⑦《本草汇言》:镇心,定志,安魂,解结毒,化恶疮,收内溃破烂。
⑧《本经逢原》:煅灰入长肉药及汤火伤敷之。

附方:

①治大人惊悸怔忡,癫狂恍惚,神志不宁,及小儿气血未定,遇触即惊,或急慢惊风,痫痓搐搦:真珠一钱(研极细末),茯苓、钩藤、半夏曲各-两,甘草、人参各六钱(同炒黄,研极细末)。总和匀,炼蜜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生姜汤化下。(《本草汇言》)②治小儿惊啼及夜啼不止:真珠末、伏龙肝、丹砂各一分,麝香一钱。同研如粉,炼蜜和丸如绿豆大。候啼即温水下一丸;量大小,以意加减。(《圣济总录》真珠丸)③治小儿中风,手足拘急:真珠末(水飞)一两,石膏末一钱。每服一钱,水七分,煎四分,温服,日三。(《圣惠方》)④治风痰火毒、喉痹,及小儿痰搐惊风:珍珠三分,牛黄一分。上研极细,或吹或掺;小儿痰痓,以灯心调服二、三分。(《医级》珠黄散)⑤治口内诸疮:珍珠三钱,硼砂、青黛各一钱,冰片五分,黄连、人中白各二钱(煅过)。上为细末,凡口内诸疮皆可掺之。(《丹台玉案》珍宝散)⑥治眼久积顽翳,盖覆瞳人:真珠一两,地榆三两(锉)。以水二大盏,同煮至水尽,取出真珠,以醋浸五日后,用热水淘令无醋气,即研令极细。每以铜箸,取少许点翳上,以瘥为度。(《圣惠方》)⑦治风热眼中生赤脉,冲贯黑睛,及有花翳:真珠一分,龙脑半分,琥珀一分,朱砂半分,硼砂二豆大。同细研如粉。每日三、五度,以铜箸取少许,点在眦上。(《圣惠方》真珠散)⑧治一切诸毒疽疮,穿筋溃络,烂肌损骨,破关通节,脓血淋漓,溃久不收之证:真珠一钱(研极细末),胞衣一具(烘燥,研极细末);白蜡一两,猪脂油一两,火上共熔化,和入胞衣末、真珠末,调匀。先以猪蹄汤淋洗毒疮净,将蜡油药,轻轻敷上,再以铅粉麻油膏药贴之。(《本草汇言》油蜡膏)⑨治下疳皮损肉烂,痛极难忍,及诸疮新肉已满,不能生皮,又汤泼火烧皮损内烂,疼痛不止者:青缸花五分,珍珠一钱(研极细),真轻粉一两。上三味共研千转,细如飞面。凡下疳初起皮损,搽之;腐烂疼痛者,甘草汤洗净,猪脊髓调搽;如诸疮不生皮者,用此干掺。又妇人阴蚀疮。亦可搽。汤泼火烧痛甚者,用玉红膏调搽之。(《外科正宗》珍珠散)⑩治发斑:珠子七个研碎,用新水调匀服之。(《儒门事亲》发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