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

别名:

山蓟、杨抱蓟(《尔雅》),术(《本经)),山芥、天蓟(《吴普本草》),山姜(《广雅》),乞力伽(《南方草木状》),山精(《神药经》),山连(《别录》),冬白术(《得配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 [A-tractylis macrocephala (Doidz.) Hand.-Mand.-Mazz.]采收和储藏: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待地上部分枯萎后,选睛天,挖掘根部,除运河泥土,剪去茎杆,将根茎烘干,烘温开始用100℃,待表皮发热时,温度减至60-70℃,4-6h上、下翻动一扁,半干时搓去须根,再烘至八成干,取出,堆放5-6d,使表皮变软,再烘至全干。赤可晒干,需用15-20d,晒干全干。

药材产地:

原生于山区丘陵地带,野生种在原产地几已绝迹。现广为栽培,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均有,而以浙江栽培的数量最大。主产浙江、安徽。此外,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亦产。以浙江嵊县、新昌地区产量最大;于潜所产品质最佳,特称为"于术"。

英文名称:

Largehead Atractylodes Rhizome, Rhizome of Largehead Atractylodes

药材类别:

根茎类

性味:

味苦;甘;性温。①《本经》:味苦,温。②《别录》:甘,无毒。③《药性论》:味甘辛,无毒。

归经:

归脾;胃经。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阳、少阴,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经。②《本草蒙筌》:入心、脾、胃、三焦四经。

功效: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用量:

内服:煎汤,3-15g;或熬膏;或入丸、散。

药用部位:

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茎粗大,略呈拳状。茎直立,上部分枝,基部木质化,具不明显纵槽。单叶互生;茎下部叶有长柄,叶片3深裂,偶为5深裂,中间裂片较大,椭圆形或卵状彼针形,两侧裂片较小,通常为卵状披针形,基部不对称;茎上部叶的叶柄较短,叶片不分裂,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下延成柄状,叶缘均有刺状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叶脉凸起显着。头状花序顶生,直径2~4厘米;总苞钟状,总苞片7~8列,膜质,覆瓦状排列;基部叶状苞1轮,羽状深裂,包围总苞;花多数,着生于平坦的花托上;花冠管状,下部细,淡黄色,上部梢膨大,紫色,先端5裂,裂片披针形,外展或反卷;雄蕊5,花药线形,花丝离生;雌蕊1,子房下位,密被淡褐色绒毛,花柱细长,柱头头状,顶端中央有1浅裂缝。瘦果长圆状椭圆形,微扁,长约8毫米,径约2.5毫米,被黄白色绒毛,顶端有冠毛残留的圆形痕迹。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药物采收:

生物学特性 喜凉气候,耐寒,怕湿热、怕干旱。能耐-10℃左右低温,气温超过30℃以上生长受到抑制,24-29℃生长迅速。根茎生长最适温度26-28℃。种子发芽最适温度25-30℃。以选地势高燥稍有倾斜的坡地,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忌连作,最好在新垦地上栽种。种过的地,须隔5年以上才能再作,否则易发病。前作以禾本科作物为好,不能与易发生白绢病的十字花科、匣科等作物轮作。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选优良的品种,叶大、矮杆、分株少的植株,每株留5-6个成熟一致的花蕾,除去早开和迟开的花蕾。11月上、中旬待植株下部枯萎,部分头状花序上部开裂出现白色冠毛时,选择睛天,露水干后,采摘果育,摊晾几日,果序全部开裂出现白色冠毛时,晒干、脱粒、扬将备用。育苗于3月下旬至4上旬适宜,过早易遇晚霜为害;过迟幼苗生长不良。播种前选用种子饱满、色泽新鲜、子叶完整、无病虫害的作种。播前楞用5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浸种3-5min,取出晾干后播种;赤可用25-30℃温水浸泡24h,捞出种子,用湿布或麻袋装好,置25-30℃室内,早易各淋水1次,经4-5d,种子萌动露白后播种。条播按行距20cm开条沟,沟深5cm,将种子均匀播入,覆土2cm,上盖稻草一层,浇水保湿。每1hm2用种量75-105kg。约经15d左右出苗。出苗后要进行间苗,拔除杂草,遇时时则早、晚浇水。发现抽苔应及早摘除。移栽:10月上、中旬至11月上旬挖起根茎,除去茎叶、须根,先置室内通风处摊放3-5d,待外皮发白,置干燥处贮藏。先在平地铺3cm厚河沙,上放根茎一层5cm,再铺河沙一层,再放根茎,高度不超过40cm,在堆放中播一把稻草,最上面盖6-7cm,河沙。移栽于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栽种时选取芽头饱满,先端细长,尾圆大而且密生柔软细根和主根细短的作种。按大、开穴、穴深6cm,芽头向上,覆土压紧。田间管理 出苗后要进行间苗,并结合中耕除草。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重施摘蕾肥,增施磷,钾肥。苗蒿15cm追施人粪尿或复合肥,摘蕾后5-7d施腐熟饼肥、人畜粪肥,再可喷0.1%磷酸二氢钾或2%过磷酸钙浸出液。除去萌蘖,仅留一个主茎。7月上、中旬要分批摘蕾,切忌损伤大叶,不能动摇植株。遇时时要灌溉,遇涝要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病早害防治 病害有白绢病,用50%退菌特1 000倍液浸种后栽种,并在植株四周撒石灰消毒。或用5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浇灌病区。立枯病可用505多菌灵1 000倍液浇灌。铁叶病6-8月发病,喷1:1:100波尔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1 000倍液。锈病可喷25%粉锈宁1 000倍液。根腐病用50%多菌灵500倍液和5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喷射。另有菌核端正、根结线早病、花叶病、菟丝子等为害、早害有白术术籽早、白术长管蚜以及红蜘蛛、金龟子、地老虎等为害。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根茎规则的肥厚团块,长3-13cm,直径1.5-7cm。表面灰黄构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痕,顶端有殖留茎基和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烘干者断面角质样,色较深或有裂隙。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粘性。以个大、质坚实、断面黄白色、香气浓者为佳。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为1-5列木栓细胞,其间夹有1-2列断续的石细胞带。皮层、韧皮部及射线中散有油室,长径180-370μm,短径135-200μm。表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外侧的导管1-3列径向排列,基旁无木纤维束,内侧的导管周围有较发达的木纤维束。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会晶和菊糖。

临床应用:

1.《汤液本草》:《本草》在术条下无苍、白之名。
近多用白术治皮间风,止汗消痞,补胃和中,利腰脐间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脐,在气主气,在血主血。
2.《本草会编》:脾恶湿,湿胜则气不得施化,津何由生?故曰: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焉。
用白术以除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
3.《本草经疏》:术,其气芳烈,其味甘浓,其性纯阳,为除风痹之上药,安脾胃之神品。
《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者,正以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痹者,拘挛而痛者是也。
《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
死肌者,湿毒侵肌肉也。
痉者,风寒乘虚客于肝、脾、肾所致也。
疸者,脾胃虚而湿热瘀滞也。
如上诸病,莫不由风寒湿而成,术有除此三邪之功,故能祛其所致之疾也。
止汗、除热、消食者,湿热盛则自汗,湿邪客则发热,湿去而脾胃燥,燥则食自消,汗自止,热自除也。
又主大风在身面者,术气芳烈而悍,纯阳之物也,风为阳邪,发于阳部,故主之也。
风眩头痛目泪出者,阳虚则风客之而眩,痰厥则头痛,风热壅则目泪出也。
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痛,及霍乱吐下不止者,湿客于胃则滞而生痰,客于脾则生水,脾虚湿胜,则为水肿,湿客中焦则心下急满,脾胃俱虚,则中焦不治,而湿邪客之,则为霍乱吐下不止也。
利腰脐间血者,血属阴,湿为阴邪,下流客之,使腰脐血滞而不得通利,湿去则诸证无不愈矣。
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者,湿去则胃强,而津液自生,寒湿散则胃自暖,邪去而脾胃健,则消谷而嗜食矣。
术,《本经》无分别,陶弘景有赤、白二种,近世乃有苍、白之分,其用较殊,要之俱为阳草,故祛邪之功胜,而益阴之效亏,药性偏长,物无兼力,此天地生物自然之道也。
凡病属阴虚,血少,精不足,内热骨蒸,日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齿衄,咽塞便秘滞下者,法咸忌之。
术燥肾而闭气,肝肾有动气者勿服。
《刘涓子痈疽论》云:溃疡忌白术,以其燥肾而闭气,故反生脓作痛也。
凡脏皆属阴,世人但知术能健脾,此盖指脾为正邪所干,术能燥湿,湿去则脾健,故曰补也。
宁知脾虚而无湿邪者,用之反致燥竭脾家津液,是损脾阴也。
何补之足云?此最易误,故特表而出之。
4.《本草汇言》: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
脾虚不健,术能补之,胃虚不纳,术能助之。
是故劳力内伤,四肢困倦,饮食不纳,此中气不足之证也;痼冷虚寒,泄泻下利,滑脱不禁,此脾阳乘陷之证也;或久疟经年不愈,或久痢累月不除,此胃虚失治,脾虚下脱之证也;或痰涎呕吐,眩晕昏眩,或腹满肢肿,面色痿黄,此胃虚不运,脾虚蕴湿之证也;以上诸疾,用白术总能治之。
又如血虚而漏下不止,白术可以统血而收阴;阳虚而汗液不收,白术可以回阳而敛汗。
大抵此剂能健脾和胃,运气利血。
兼参、耆而补肺,兼杞、地而补肾,兼归、芍而补肝,兼龙眼、枣仁而补心,兼芩、连而泻胃火,兼橘、半而醒脾土,兼苍、朴可以燥湿和脾,兼天、麦亦能养肺生金,兼杜仲、木瓜,治老人之脚弱,兼麦芽、枳、朴,治童幼之疳症。
黄芩共之,能安胎调气。
枳实共之,能消痞除膨。
君参、苓、藿、半,定胃寒之虚呕。
君归、芎、芍、地,养血弱而调经。
温中之剂无白术,愈而复发。
溃疡之证用白术,可以托脓。
5.《本草通玄》:白术,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
土旺则能健运,故不能食者,食停滞者,有痞积者,皆用之也。
土旺则能胜湿,故患痰饮者,肿满者,湿痹者,皆赖之也。
土旺则清气善升,而精微上奉,浊气善降,而糟粕下输,故吐泻者,不可阙也。
《别录》以为利腰脐间血者,因脾胃统摄一身之血,而腰脐乃其分野,借其养正之功,而瘀血不敢稽留矣。
张元素谓其生津止渴者,湿去而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
谓其消痰者,脾无湿则痰自不生也。
安胎者,除胃中热也。
6.《本草崇原》: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品虽有二,实则一也。
《本经》未分苍、白,而仲祖《伤寒》方中,皆用白术,《金匮》方中,又用赤术,至陶弘景《别录》则分为二,须知赤、白之分,始于仲祖,非弘景始分之也。
赤术,即是苍术,其功用与白术略同,故仍以《本经》术之主治为本。
但白术味甘,苍术兼苦,白术止汗,苍术发汗,故止汗二字,节去不录。
后人谓苍术之味苦,其实苍术之味甘而微苦。
7.《本经逢原》:白术,生用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散腰脐间血,及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制熟则有和中补气,止渴生津,止汗除热,进饮食,安胎之效。
8.《长沙药解》:白术,性颇壅滞,宜辅之以疏利之品,肺、胃不开,加生姜、半夏以驱浊,肝、脾不达,加砂仁、桂枝以宣郁,令其旋补而旋行,则美善而无弊矣。
9.《本草求真》:白术缘何专补脾气?盖以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白术味苦而甘,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
且其性最温,服则能以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
书言无汗能发,有汗能收,通溺止泄,消痰治肿,止热化癖,安胎止呕,功效甚多,总因脾湿则汗不止,脾健则汗易发,凡水湿诸邪,靡不因其脾健而自除,吐泻及胎不安,亦靡不因其脾健而悉平矣。
故同枳实则能治痞,同黄芩则能安胎,同泽泻则能利水,同干姜、桂心则能消饮去癖,同地黄为丸,则能以治血泻萎黄,同半夏、丁香、姜汁,则可以治小儿久泻,同牡蛎、石斛、麦麸,则可以治脾虚、盗汗。
然血燥无湿,肾间动气筑筑,燥渴便闭者忌服。
谓其燥肾闭气,则其气益筑。
又寒湿过甚,水满中宫者亦忌,谓其水气未决,苦不胜水,甘徒滋壅,必待肾阳培补,水气渐消,肾气安位,术始可投,此又不得不变换于中也。
盖补脾之药不一,白术专补脾阳,生则较熟性更鲜,补不腻滞,能治风寒湿痹,及散腰脐间血,并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非若山药止补脾脏之阴,甘草止缓脾中之气,而不散于上下,俾血可生,燥症全无。
苍术气味过烈,散多于补,人参一味冲和,燥气悉化,补脾而更补肺,所当分别而异视者也。
10.《本经疏证》:风寒湿痹、死肌、痉、疸,不得尽谓脾病,而以术为主剂者,则以湿为脾所主,湿能为患,固属脾气不治,一也;脾主肌肉,介在皮毛筋骨中,痹与痉,病在肌肉内,死肌及疸,病在肌肉外,旁病则当取中,二也;筋骨皮毛,均非驻湿之所,惟肌肉间为可驻湿,三也。
知此,则凡痹、死肌、痉、疸之系乎风寒湿者,皆术主之矣。
白术之效,于风胜湿者为最宜,寒胜者为差减。
何以知之?盖风胜必烦,湿胜必重,检《金匮要略》中治痹诸方,其用术者,非兼烦必兼重,虽然,谓术功擅于风与湿则可,谓于寒有所忌则不可,《伤寒》少阴篇附子汤,治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不烦不重,亦用白术。
盖湿流关节,云骨节痛,则未有不兼湿者,矧风湿二者,必挟寒始成痹,不然则否,《素问》之旨可验也。
白术治眩,非治眩也,治痰饮与水耳。
有痰与水,何以能使人眩?盖眩者神之动,神依于心,心恶水,水盛则心神摇曳为眩,譬如人在舟中,能发眩也,虽然人在舟中,未必尽眩,不在舟中,未必不眩。
所以眩证不必尽用术,用术之饮证水证,亦未必尽眩,夫亦各因乎其人耳。
《伤寒论》、《金匮要略》其有饮有水,不眩而用术者,则指不胜屈,其有饮眩而不用术者亦多,则系证与术有忌耳,即如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则以心下痞,故正与理中丸下注云腹满者去术,同一理也。
世之人动辄称白术、黄芩安胎圣药,而疏其义者,不过谓白术健脾,黄芩泄热,殊不知健脾泄热之物,岂特白术、黄芩。
夫妇人之病,多半涉血,矧妊娠尤赖血气之调,方得母子均安。
初妊之时,胎元未旺,吸血不多,则下焦血旺,致气反上逆,是为恶阻。
恶阻则中焦之气不变赤而为水,是白术所必需矣。
血盛能致气盛,气盛能生火,黄芩泄气分之火而不伤血者也;厥后胎气日充,吸血渐多,血自盘旋而下,气亦随之盘旋于下,胎之所吸,乃血之精者。
而其馀与气相搏,能仍化为水,阻于腰脐之间,故妊娠至五、六月时,多有子肿之证,是白术又为必需之剂,而无所事黄芩于其间,《别录》所谓利腰脐间血者此也。
考仲景书于妇人妊娠篇之白术散,与芎藭同用,当归芍药散、当归散,与芍药、当归、芎藭同用者,不可知其为除水气而利腰脐间血哉。
总之,血分之源不清,则血气不能和,而附血之湿,血盛之火,皆为胎前所有之常患,故出此不必甚为别择之常方,学者尤当会意而用之也。
11.《医学衷中参西录》:白术,性温而燥,气不香窜,味苦微甘微辛,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泻,治脾虚作胀,脾湿作渴,脾弱四肢运动无力,甚或作疼。
与凉润药同用,又善补肺;与升散药同用,又善调肝;与镇安药同用,又善养心;与滋阴药同用,又善补肾。
为其具土德之全,为后天资生之要药,故能于金、木、水、火四脏,皆能有所补益也。
12.《本草正义》:《本草经》及《别录》皆称术而无苍、白之分,陶氏弘景及宋之苏颂,皆言术以茅山为胜,似今之所谓茅山苍术,亦即古之所谓术也。
然弘景又别有赤术之名,谓其苦而多膏,又似梁时已有苍术一种。
今按《本经》主治,详其功用,颇似今之茅术。
惟白术健脾化湿,其力亦同。
至《名医别录》又言味苦甘,增一甘字,则明是白术。
李濒湖以《本经》、《别录》之文,两系白术、苍术二条,而张隐庵因之,真骈拇矣。
术之功用,自唐以前,止言其燥湿逐水,所谓暖胃消食,亦燥能健脾醒胃也。
盖其气甚烈,故能振动脾阳,而又疏通经络,然又最富脂膏,故虽苦温能燥,而亦滋津液,且以气胜者,流行迅利,本能致津液通气也。
唐、宋以后,皆以为补益脾胃,其旨即从此出。
颐谓白术、苍术在古不分,而今已各别,则凡古人所称燥湿逐水之用,今必以茅山苍术当之,其补益脾胃,则宜用白术。
盖今之所谓冬白术者,质润而气香,健运脾阳,滋养胃阴之力不小,且其气既盛,不致呆守满中,允为健脾益胃之专剂矣。
东垣谓白术主安胎,盖谓妊娠养胎,依赖脾土,术能健脾故耳。
丹溪谓白术无汗能发,有汗能止。
颐按白术补中,虽以气胜,不可谓其发汗。
惟苍术则辛烈开腠,能发湿家之汗耳。
缪仲醇引《刘涓子痈疽论》谓溃疡忌白术,以其燥肾闭气,故能生脓作痛,张石顽亦采其说,不知术能补益,溃疡毒盛,诚非所宜,若溃后元虚,非补脾胃,何以收效?参、地、术、芪,皆是补虚要药,岂可不论虚实,而一概抹煞之耶?缪氏又谓术以气胜,除邪之功巨,补阴之效亏,凡阴虚血少燥渴及精不足,便闭滞下者忌之。
缪氏之意,盖谓其气味燥烈,故有耗阴燥精等弊。
愚谓术本多脂,万无伤阴之虑。

附方:

①治虚弱枯瘦,食而不化:于术(酒浸,九蒸九晒)一斤,菟丝子(酒煮吐丝,晒干)一斤,共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钱。(《纲目拾遗》) ②治脾虚胀满:白术二两,橘皮四两。为末,洒糊丸,梧子大。每食前木香汤送下三十丸。(《全生指迷方》宽中丸) ③治痞,消食强胃:枳实(麸炒黄色)一两,白术二两。上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绿豆一倍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不拘时候,量所伤多少,加减服之。(《兰室秘藏》积术丸) ④服食滋补,止久泄痢:上好白术十两,切片,入瓦锅内,水淹过二寸,文武火煎至一半,倾汁入器内,以渣再煎,如此三次,乃取前后汁同熬成膏,入器中一夜,倾去上面清水,收之。每服二、三匙,蜜汤调下。(《千金良方》白术膏) ⑤治脾虚泄泻:白术一两,芍药半两(冬月不用芍药,加肉豆蔻,泄者炒)。上为末,粥丸。(《丹溪心法》白术丸) ⑥治小儿久患泄泻,脾虚不进饮食,或食讫仍前泻下,米谷不化:白术一分(米泔浸一时,切,焙干),半夏一钱半(浸洗七次),丁香半钱(炒)。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糊丸,黍米大。每半岁儿三丸,三五岁儿五、七丸,淡生姜汤下,早晚各一。(《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温白丸) ⑦治湿泻暑泻:白术、车前子等分,炒为末,白汤下二、三钱。(《简便单方》) ⑧治肠风痔漏、脱肛泻血、面色萎黄,积年久不瘥:白术一斤(糯米泔浸三日,细研锉,炒焦为末),干地黄半斤(净洗,用碗盛于甑上蒸烂细研)。上相和,如硬,滴酒少许,众手丸梧桐子大,焙干。每服十五丸,空心粥饮下,加至二十丸。(《普济方》香术丸) ⑨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七枚,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耍即当散也。(《金匮要赂)枳术汤) ⑩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 ⑾治中湿,口噤,不知人:白术半两,酒三盏。煎一盏,顿服;不能饮酒,以水代之。日三,夜一。(《三因方》白术酒) ⑿治忽头眩运,经久不差,四体渐羸,食无味,好食黄土:白术三斤,曲三斤。上二味搀筛酒和,并手捻丸如梧子,暴干。饮服二十枚,日三。忌桃、李、雀肉等。(《外台》) ⒀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上三味,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近效方》术附汤) ⒁治自汗不止:白术末,饮服方寸匕,日二服。(《千金方》) ⒂治盗汗:白术四两,分作四份,一份用黄芪同炒,一份用石斛同炒,一份用牡蛎同炒,一份用麸皮同炒。上各微炒黄色,去余药。只用白术,研细。每服二钱,粟米汤调下,尽四两。(《丹溪心法》) ⒃治老小虚汗:白术五钱,小麦一撮,水煮干,去麦为末,用黄芪汤下一钱。(《全幼心鉴》) ⒄治产后呕逆不食:白术五钱,姜六钱。水煎,徐徐温服。(《妇人良方》) ⒅治妇人血虚肌热,或脾虚蒸热,或内热寒热:白术、白茯苓、白芍药(炒)各一钱,甘草(炒)五分,姜、枣,水煎。(《妇人良方》乞力伽散) ⒆治三日疟:九制於术一斤,广皮八两。熬膏,用饴糖四两收。(《古今良方》) ⒇治四日两头疟,一、二年至三、四年不愈者,或愈而复发,连绵不巳者:於术一两,老姜一两。水煎,发日五更温服,重者二服。(《纲目拾遗》) (21)治牙齿逐日长,渐渐胀,开口难为饮食,盖髓溢所致:只服白术愈。(《夏子益治奇疾方》) (22)治儿童流涎:生白术捣碎,加水和食糖,放锅上蒸汁,分次口服,每天用三钱。(《江苏中医》(12):1,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