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益母草的作用禁忌是什么?
毒性: 益母草毒性很低。以益母草浸冒饲喂孕兔,虽引起流产,但对体温、呼吸、心率皆无影响,亦无其他中毒观象。益母草总碱给家兔每日皮下注射30mg/kg,连续2周,对进食、排便和体重均无影响;小鼠籍脉注射之半数致死量为572.2土37.2mg/kg。由于其毒性低,而作用强度不及麦角制剂,故临床应用时可适当增加剂量。芜蔚子如1次服用在30克以上,可在4-6小时内发生中毒现象,如全身无力,下胶不能活动,周身酸痛,胸闷;重者有出汗,并呈虚脱状态。小鼠静脉注射益母草注射液的半数致死量为30-60g/kg。小鼠静脉注射益母草总碱的半数致死量为572.2±37.2mg/kg。
要留意益母草的化学成分
1.益母草 全草含益母草碱(leonuri-ne)[1,2],水苏碱(stachydrine)[2],前西班牙夏罗草酮(prehis-panolone)[3],西班牙夏罗草酮(hispanolone),鼬瓣花二萜(gale-opsin),前益母草二萜(preleohrin)及益母草二萜(leohete-rin)[4]。2.细叶益母草 全草含益母草碱,4-胍基-1-丁醇(4-guani-dino-1-butanol),4-胍基-丁酸(4-guanidino-butyric acid),精氨酸(arginine)[5],益母草碱亚硝酸盐(leonurine nitrite)[6]。还含细叶益素养草萜(leosibirin),异细叶益母草萜(isoleosibirin)及细叶益母草萜内酯(leosibiricin)[7]。叶含水苏碱[8]。
益母草的临床应用是什么?
①《纲目》:"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可同用。
若治手足厥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妇人经脉,则单用茺蔚子为良,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宜并用为曳。
盖其根、茎、花、叶专于行,而其子则行中有补故也。
"
②《本草汇言》:"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
妇人临产之时,气有不顺,而迫血妄行,或逆于上,或崩于下,或横生不顺,或子死腹中,或胞衣不落,或恶露攻心,血胀血晕,或沥浆难生,蹊涩不下,或呕逆恶心,烦乱眩晕,是皆临产危急之症,惟益母草统能治之。
又疮肿科以之消诸毒,解疔肿痈疽,以功能行血而解毒也。
眼目科以之治血贯瞳人,及头风眼痛,以功能行血而去风也。
习俗以益母草有益于妇人,专一血分,故屡用之。
然性善行走,能行血通经,消瘀逐滞甚捷,观其治疗肿痈疽,眼目血障,则行血活血可知矣。
产后诸疾,因血滞气脉不和者,用之相宜,若执益母之名,施于胎前之证,血虚形怯,营阴不足者,肝虚血少,瞳人散大者,血脱血崩,阳竭阴走者,概而与之,未尝不取咎也。
"
③《本草正》:"益母草,性滑而利,善调女人胎产诸证,故有益母之号。
然不得以其益母之名,谓妇人所必用也。
盖用其滑利之性则可,求其补益之功则未也。
《本草》言其久服益精轻身,诚不足信。
此外如退浮肿,下水气及打扑瘀血,通大小便之类,皆以其能利也。
"
④《本经逢原》:"丹方以益母之嫩叶阴干,拌童便、陈酒,九蒸九晒,入四物汤料为丸,治产后诸证。
但功专行血,故崩漏下血,若脾胃不实,大肠不固者勿用,为其性下行也。
近世治番痧腹痛呕逆,用以浓煎,少加生蜜,放温恣饮有效,取其能散恶血也。
"
⑤《本草求真》:"益母草,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毒,为胎前胎后要剂。
是以无胎而见血淋、血闭、血崩,带下血痛,既胎而见胎漏,临产而见产难,已产而见血晕,疔痈、乳肿等症,服此皆能去瘀生新。
盖味辛则于风可散,血可活,味苦则于瘀可消,结可除,加以气寒,则于热可疗,并能临症酌施,则于母自有益耳。
"
⑥《本草正义》:"益母,虽非大温大热之药,而气烈味苦,究是温燥队中之物,观于产后连服二、三日,必口燥嗌干,尤其确据,故宜于寒令寒体,而不宜于暑令热体。
乃吾乡视为产后必用之物,虽酷暑炎天,亦必常备,加以畏其苦燥,恒以沙糖浓调,若在三伏时令,新产虚体,多服此浊赋苦燥之药,耗血恋邪,变生不测,更可虑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