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木瓜
别名:
那蘑、牛藤、五爪金龙、假荔枝、绕绕藤、乌藤、八月挪、沙藤、鸭脚莲、土牛藤、木通七、七叶莲、拉藤、鹅掌藤、木莲、牛娘头刺、大耕绳、五月拿藤、拿藤
来源:
药材基源:为木通科植物野木瓜根、根茎及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auntonia chinensis DC.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洗净,藤茎切段,根切片,晒干或鲜用。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湿润通风的杂木林中、山路边及溪谷两旁。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微、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英文名称:
Stem and leaf of Chinese Stauntonvine, Stem and leaf of False Lychee
药材类别:
藤木类
性味:
性温,味甘
归经:
入心经、肾经
功效:
祛风和络;活血止痛;利尿消肿。主风湿痹痛;胃、肠道及胆道疾患之疼痛;三叉神经痛;跌打损伤;痛经;小便不利;水肿
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敷。
药用部位:
为木通科植物野木瓜根、根茎及茎叶。
植物形态:
野木瓜 常绿木质藤本,长达9m。茎圆柱形,灰褐色,全株无毛。掌状复叶互生;总叶柄长5-10cm;小叶5-7片,革质;小叶柄 长1.5-3cm;小叶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32cm,宽2.5-4cm,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上面亮绿色,下面黄绿色或淡经常色,中脉在下面隆起,侧脉每边9-11条,与网脉均于下面明显凸起。花单性,雌雄异株,同型,具异臭,常3朵排成伞房花序式的总状花序;总花梗纤细,基部托以大的芽鳞片,花梗纤细,长2-3cm;雄花有萼片6,淡黄色或乳白色,外轮3,披针形,长1.8cm,宽5mm,先端渐尖,内轮3片线状披针形,长1.6cm,2mm,绿色带紫,花瓣缺,雄6,药隔角状突起2mm,约片药室等长,花丝全部生成圆柱状的管,退化心皮小;雌花的萼片与雄花相似,但较大,长达2.2cm,心皮3,棒状,胚珠多数,退化雄蕊6,微小,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长2-3cm,具蜜腺6。浆果长圆形,未熟时表色,熟时橙黄色,长约7cm。直径约3cm。种子多数,黑色,排成数列藏于果肉中。共期3-4月,果期7-10月。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长3-5cm,直径0.3-2.5cm。表面灰棕色至棕色,有粗纵纹,栓皮常块状脱落而显露内部纤维束;细茎具光泽,纵纹明显,有小枝痕与叶痕。质坚硬,稍带韧性。切断面皮部常与木部分离,皮部狭窄,深棕色,可见灰白色波环状中柱鞘,木部宽广,浅棕黄色,射线致密,导管孔明显。叶片完整或破碎,背面网脉间有白色斑点。气微、味淡、稍苦涩。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木栓层有时夹有石细胞,与爆壁细胞形成落皮层。皮层散有石细胞群,近木栓怪处几连成环状。中柱鞘纤维壁厚,木化,在紧接韧皮部多排列成新月形,髓射线处的石细胞群连成环状。韧皮部较窄。束内形成层可见。髓射线数至约20列细胞,木化,壁孔明显,近形成层处均有石细胞群,木质部细胞均木桦,导管直径60-120μm。髓细胞类圆形,壁稍层,木化,壁孔明显。本品薄壁细胞含有众多细小淀粉粒;皮层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壁厚,垂周壁波状弯曲,并略呈串珠状增厚。下表皮细胞有众多不定式气孔,副卫细胞壁稍平直。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叶下表皮,可见气孔与白斑处的圆形凸起物,并有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的刺球体。
临床应用:
祛风和络;活血止痛;利尿消肿。主风湿痹痛;胃、肠道及胆道疾患之疼痛;三叉神经痛;跌打损伤;痛经;小便不利;水肿。
①《国药的药理学》:为强心、利尿药。
②《广西植物名录》:藤,止痛;藤及根,利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