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须
别名:
玉蜀黍须、蜀黍须、包谷须、玉麦须、玉蜀黍蕊、棒子毛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和柱头。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ea mays L.采收和储藏:于玉米成熟时采收,摘取花柱,晒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喜高温。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英文名称:
Corn Stigma
药材类别:
果实/种子类
性味:
味甘;淡;性平。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味甘。②《现代实用中药》:甘,平。③《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淡,无毒。
归经:
入胃经、胆经、肝经、肾经
功效:
利尿消肿,平肝利胆。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急、慢性肝炎,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鼻窦炎,尿路结石,胆道结石,小便不利、湿热黄胆等症。并可预防习惯性流产。
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60-90g;或烧存性研末。外用:适量,烧烟吸入。
药用部位:
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
植物形态:
玉蜀黍,高大的一年生栽培植物。秆粗壮,直立,高1-4m,通常不分枝,基部节处常有气生根。叶片宽大,线状披针形,边缘呈波状皱折,具强壮之中脉。在秆顶着生雄性开展的圆锥花序;雄花序的分枝三棱状,每节有2雄小穗,1无柄,1有短柄;每1雄小穗含2小花,颖片膜质,先端尖;外稃及内稃均透明膜质;在叶腋内抽出圆柱状的雌花序,雌花序外包有多数鞘状苞片,雌小穗密集成纵行排列于粗壮的穗轴上,颖片宽阔,先端圆形或微凹,外稃膜质透明。花、果期7-9月。
药物采收:
性喜高温,需水较多,适宜疏松肥沃的土壤,以农作物在全国各地有栽培。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常集结成疏松团簇,花柱线状或须状,完整者长至30mm,直径约0.5mm,淡绿色、黄绿色至棕红色,有光泽,略透明,柱头2裂,叉开,长至3mm,质柔软。以柔软、有光泽者为佳。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乳白色,气微味淡。①薄壁细胞长方形,长34-41μm,宽约14μm,壁略厚。②导管主为螺纹和环纹导管,直径为7-10μm,导管常伴有微黄色的薄壁纤维,直径7-10μm。
临床应用:
利尿消肿;清肝利胆。主水肿;小便淋沥;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糖尿病;乳汁不通。
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急、慢性肝炎,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鼻窦炎,尿路结石,胆道结石,小便不利、湿热黄胆等症。
并可预防习惯性流产。
①《滇南本草》:宽肠下气。
治妇人乳结,乳汁不通,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痛体困。
②《岭南采药录》:和猪肉煎汤治糖尿病。
又治小便淋沥砂石,苦痛不可忍,煎汤频服。
③《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对肾脏病、浮肿性疾患、糖尿病等有效。
又为胆囊炎、胆石、肝炎性黄疸等的有效药。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能降低血压,利尿消肿。
治鼻血、红崩。
⑤《河北药材》:治水肿性脚气。
⑥《浙江民间草药》:开胃,平肝,祛风。
⑦《四川中药志》:清血热,利小便。
治黄疸,风热,出疹,吐血及红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