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蓟

别名:

刺儿菜、刺菜、曲曲菜、青青菜、荠荠菜、刺角菜、白鸡角刺、小鸡角刺、小牛扎口、野红花、猫蓟、青刺蓟、千针草、刺蓟菜、萋萋菜、枪刀菜、木刺艾、刺杆菜、刺刺芽、刺杀草、荠荠毛、小恶鸡婆、刺萝卜、小蓟姆、刺儿草、牛戳刺、刺尖头草、小刺盖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全草或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rsium setosum (Willd.) MB. [Cer-ratula setosa Willd.; Cirsium segetum Bunge; Cephalanoplos segetum (Bunge) Kitam.]采收和储藏:5-6月盛开期,割取全草晒干或鲜用。可连续收获3-4年。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河旁或荒地、田间。资源分布:分布于除广东、广西、云南、西藏外的全国各地。

英文名称:

Common Cephalanoplos Herb, Herb of Common Cephalanoplos, Herb of Field histle, Herb of Setose Cephalanoplos

药材类别:

全草类

性味:

味甘;微苦;性凉。①《日华子本草》:凉,无毒。②《本草汇言》:味甘微苦,气寒,无毒。

归经:

入肝、脾经。①《本草通玄》:入脾、肝二经。②《本草新编》:入肺、脾二经。

功效:

全草: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根状茎:肝炎。

用量:

全草:4.5~9g;根状茎:鲜品1~2两。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药用部位:

为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地上部分。

植物形态:

刺儿菜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长。茎直立,高30-80cm,茎无毛或被蛛丝状毛。基生叶花期枯萎;下部叶和中部叶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7-15cm,宽1.5-10cm,先端钝或圆形,基部楔形,通常无叶柄,上部茎叶渐小,叶缘有细密的针刺或刺齿,全部茎叶两面同色,无毛。头状花序单生于茎端,雌雄异株;雄花序总苞长约18mm,雌花序总苞长约25mm;总苞片6层,外层甚短,长椭圆状披针形,内层披针形,先端长尖,具刺;雄花花冠长17-20mm,裂片长9-10mm,花药紫红色,长约6mm;雌花花冠紫红色,长约26mm,裂片长约5mm,退化花药长约2mm。瘦果椭圆形或长卵形,略扁平;冠毛羽状。花期5-6月,果期5-7月。

药物采收: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6-7月待花苞枯萎时采种,晒干,备用。早春2-3月播种,穴播按行株距20cm×20cm开穴,将种子用草木灰拌匀后播入穴内,覆土,以盖没种子为度,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至出苗。田间管理 苗6-10cm时间苗,补苗,每穴留苗3-4株,并结合耕除草,第2次在5月中耕除草结合施人畜粪肥。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长30-45cm,直径2-4mm,表面绿色或微带紫棕色,有纵棱和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中空。叶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长圆状披针形,长3-12cm,宽0.5-3cm;全缘或微波状,有细密的针刺,上表面绿褐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均有白色蛛丝状毛。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钟状,苞片黄绿色,5-6层,线形或披针形,花冠多脱落,冠毛羽状常外露。气弱,味微苦。以色绿、叶多者为佳。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外被角质层,有时可见多细胞非腺毛,在棱脊处的表皮下方有厚角组织织,有的微木化。皮层为10余列切向延长的薄壁细胞,散在分泌细胞和石细胞。维管束环列,韧皮部较窄,外侧有微木化的韧皮纤维;木质部导管多位于中下方,内侧有少数纤维束,木化。髓部中央常成空洞。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可见角质层纹理,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变曲。气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多细胞非腺毛多碎断,完整者由3-18个细胞组成,基部细胞直径10-18μm顶端细胞极细长,并皱缩而扭曲。叶内细胞含有团块状物质及针簇状、方形、柱形等大小不一的草酸钙结晶。

临床应用:

《唐本草》:大、小蓟皆能破血,但大蓟兼疗痈肿,而小蓟专主血,不能消肿也。
《日华子本草》:小蓟力微,只可退热,不似大蓟能补养下气。
《本草汇言》:沈则施云,按二蓟治血止血之外无他长,不能益人。
如前人云养精保血,补虚开胃之说,不可依从。
《本草求原》:大蓟、小蓟二味根、叶,俱苦甘气平,能升能降,能破血,又能止血。
小蓟则甘平胜,不甚苦,专以退热去烦,使火清而血归经,是保血在于凉血。
《医学衷中参西录》:鲜小蓟根,性凉濡润,善入血分,最清血分之热,凡咳血、吐血、衄血、二便下血之因热者,服着莫不立愈。
又善治肺病结核,无论何期,用之皆宜,即单用亦可奏效。
并治一切疮疡肿疼,花柳毒淋,下血涩疼。
盖其性不但能凉血止血,兼能活血解毒,是以有以上诸效也。
其凉润之性,又善滋阴养血,治血虚发热。
至女于血崩赤带,其因热者用之亦效。
《食疗本草》:取菜煮食之,除风热。
根,主崩中,又女子月候伤过,捣汁半升服之。
金疮血不止,挼叶封之。
夏月热,烦闷不止,捣叶取汁半升服之。
《本草拾遗》: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痢('痢'一作'崩'),金疮出血,呕吐等,绞取汁温服;作煎和糖,合金疮及蜘蛛蛇蝎毒,服之亦佳。
《日华子本草》:根,治热毒风并胸膈烦闷,开胃下食,退热,补虚损。
苗,去烦热,生研汁服。
《本草图经》:生捣根绞汁服,以止吐血、衄血、下血。
《纲目拾遗》:清火疏风豁痰,解一切疔疮痈疽肿毒。
《分类草药性》:治血淋胀痛,跌打损伤,红崩,白带。
《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止血,降压,散瘀消肿。
治各种出血症,高血压,黄疸,肝炎,肾炎。

附方:

①治心热吐血口干:生藕汁,生牛蒡汁、生地黄汁、小蓟根汁各二合,白蜜一匙。上药相和,搅令匀,不计时候,细细呷之。(《圣惠方》)②治舌上出血,兼治大衄:刺蓟一握,研,绞职汁,以酒半盏调服。如无生汁,只捣干者为末,冷水调下三钱匕。(《圣济总录》清心散)③治呕血、咯血:大蓟、小蓟、荷叶、扁柏叶、茅根、茜草、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各等分。烧灰存性,研极细末,用纸包,碗盖于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调服五钱,食后下。(《十药神书》十灰散)④治下焦结热血淋:生地黄(洗)四两,小蓟根、滑石、通草、蒲黄(炒)、淡竹叶、藕节、当归(去芦,酒浸)、山栀子仁、甘草(炙)各半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空心食前。(《济生方》)⑤治崩中下血:小蓟茎、叶(洗,切)研汁一盏,入生地黄汁一盏,白术半两,煎减半,温服。(《千金方》)⑥治妊娠胎堕后出血不止:小蓟根叶(锉碎)、益母草(去根,切碎)各五两。以水三大碗,煮二味烂熟去滓至一大碗,将药于铜器中煎至一盏,分作二服,日内服尽。(《圣济总录》小蓟饮)⑦治妇人阴庠:小蓟煎汤,日洗三次。(《广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