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无

别名:

伏地延胡索、无柄紫堇、一粒金丹、洞里神仙、野延胡、飞来牡丹、落水珠

来源:

药材基源:为罂粟科植物伏生紫堇的块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ydalis decumbens(Thunb.)Pers.[C.ambilis Migo;Pistolochia decumbens(Thunb.)Holub]采收和储藏:4月上旬至5月初待茎叶变黄时,先晴天挖掘块茎,除去须根,洗净泥土,鲜用或晒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300m丘陵、低坡阴湿的林下沟边及旷野田塍边。资源分布:分市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英文名称:

Rhizome of Decumbent Corydalis

药材类别:

根茎类

性味:

苦、微辛,温。

归经:

入肝;肾经

功效:

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通络止痛;降血压。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偏瘫;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腰肌劳损;跌扑损伤;高血压

用量:

内服:煎汤,4.5-15g;或研末,1-3g;亦可制成丸剂。

药用部位:

为罂粟科植物伏生紫堇的块茎。

植物形态:

伏生紫堇 多年生草本,无毛,高16-30cm。块茎近球形,直径3-9mm,黑褐色,当年生块茎叠生于老块茎之上,老块茎随即变空。不定根发自块茎表面。茎细弱,2-3枝丛生,不分技。基生叶常1枚;具长柄;叶片轮廓三角形,长约6cm,二回三出全裂,未回裂片无柄,狭倒卵形,全缘,叶下面有白粉;茎生叶3-4枚,互生或对生,生于茎中、上部,似基生叶而小,柄短。总状花序顶生,长1.5-4cm,疏列数花;苞片卵形或狭倒卵形,长5-7mm,全缘;下部花使长达12mm;花冠淡紫红色,外轮上瓣长14-18mm,瓣片近圆形,先端微凹,边缘波状,距圆筒形,长6-8mm;柱头具4乳突。蒴果细长椭圆形,略呈念珠状。种子细小,2列。花期4-5月,果期5-6月。

药物采收:

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气候,怕高温,忌干旱。幼苗出土后,气温降至一5℃,不致受冻;2月中旬平均气温9-12℃时,生长迅速;3月中旬至4月上旬平均气温达12-15℃时,地下块茎生长迅速;4月中、下旬平均气温达17℃以上时,开始倒苗。从播种到倒苗,整个生育期为21Od。以阳光充足,土层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土栽培为宜。栽培技术 用块茎繁殖,收获后选色泽鲜艳、无病虫斑且完整的中等块茎,用细沙混合堆放于室内。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条播,按行距15-20cm开沟,块茎按株距9cm栽种,芽头朝上,覆草木灰,再铺一层腐熟的畜粪,盖稻草。田间管理 翌年春季出苗后,及时人工拔除杂草,不宜中耕,以免损伤块茎。追肥于11月下旬施腐熟人粪尿及厩肥,防冻保苗。12月上旬施腐熟人粪尿;3月上旬块茎膨大时,施人粪尿及过磷酸钙。遇干旱季节需浇水。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霜霉病,可喷65%代森锌300-500倍液;菌核病可用50%氯硝胺粉剂喷粉。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块茎类球形、长圆形或呈不规则块状,长0.5-3cm,直径0.5-2.5cm。表面灰黄色、暗绿色或黑褐色,有瘤状突起和不明显的细皱纹,上端钝圆,可见茎痕,四周有淡黄色点状叶痕及须根痕。质硬,断面黄白色或黄色,颗粒状或角质样,有的略带粉性。气无,味苦。以个大、质坚、断面黄白色者为佳。显微鉴别 块茎横切面:皮层为3至数列淡黄色、扁平的细胞,常具纹孔。维管束外韧型,4-7束,呈放射状排列。韧皮部宽广。木质部导管细小。中央有髓。薄壁细胞中淀粉粒已糊化。

临床应用:

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通络止痛;降血压。
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偏瘫;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腰肌劳损;跌扑损伤;高血压。
用于中风偏瘫,跌扑损伤,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
①《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行血,活血,止血,止痛,镇痉。
②江西《中草药学》:降压止痛,行气活血。
治各型高血压、偏瘫症,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

附方:

①治高血压、脑瘤或脑栓塞所致偏瘫:鲜夏天无捣烂。每次大粒四至五粒,小粒八至九粒,每天一至三次,米酒或开水送服,连服三至十二个月。(《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各型高血压:㈠夏天无研末冲服,每次二至四克。㈡夏天无、钩藤、桑白皮、夏枯草。煎服。 ③治风湿性关节炎:夏天无粉每次服三钱,日二次。 ④治腰肌劳损:夏天无全草五钱。煎服。(②方以下出江西《中草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