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

别名:

蚟孙、促织、吟蛩、将军、屈屈、蛆蛆、叫鸡、唧唧、斗鸡、蛐蛐、夜鸣虫

来源:

药材基源:为蟋蟀科动物蟋蟀的成虫。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aopipedus aspersus Walker采收和储藏:夏、秋季,于田间杂草堆下捕捉,捕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活于杂草丛中也见于枯枝烂叶及砖石之下。若虫在洞中越冬,3-4月间开始爬出洞穴活动,以各种作物幼苗为食。6月初变为成虫,7-8月间交尾产卵,9月后陆续死亡。卵期约30天。多夜间外出觅食。雄性善鸣喜斗。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英文名称:

Chinese Cricket

药材类别:

动物类

性味:

味辛;咸;性温;小毒。①《药性考》:辛咸,温。

归经:

入膀胱;小肠经

功效:

利尿,破血。用于水肿,小便不通,尿路结石,肝硬化腹水。

用量:

内服:煎汤,4-6只;研末,1-3只。外用:适量,研末敷。

药用部位:

蟋蟀科昆虫蟋蟀,以干燥全体入药。。

植物形态:

体长圆形,长13~16毫米,全身黑色并有光泽,有黄褐色微毛与褐色刚毛。头棕褐色,头顶短圆,略向前方突出,头后有6条不规则的短纵沟。复眼1对,甚大,如半球形突出,呈黑褐色。单眼3个,黄色,位于头顶的两端。触角细长,淡褐色,长于身体的半倍。前胸背板左右平行如横方形,背中线稍向下陷,黑褐色,上生不规则的刚毛和棕褐色花斑;前胸背侧片向下垂斜。翅2对,前翅棕褐色,侧部上半面黑色,下半面淡黄色,雄虫的翅长过腹部,基部有比较坚硬透明的发音器,雌的短于腹部,后翅甚长,灰黄色,卷迭呈尾状,突出腹端。足3对,淡黄色,有黑褐斑及斜线,且有棕褐色微毛;后足胫节背面有刺10个,单行排列,腿节十分膨大而向侧方呈扁状。腹部近圆筒形,背面呈黑褐色,节间有污黄色斑纹;腹面呈灰黄色。尾毛褐色,雌虫有1产卵管,几与后胫节等长。

药物采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灰屑。

药物性状:

干燥虫体长1.5~2.2厘米,宽约5毫米,头略呈三角形;复眼1对,椭圆形,长径约1毫米,触角1对,多数脱落。前胸背板略呈长方形,中、后胸被翅所覆盖,尾毛1对,长1~3毫米;雌虫在尾毛间有1产卵管,长约1厘米。足3对,多数脱落。气臭。以身干、完整、色黑、腿壮、无泥、无蛀者为佳。

临床应用:

利尿消肿。
主癃闭;水肿;腹水;小儿遗尿。
治尿闭,水肿,臌胀。
①《药性考》:能发痘。
②《任城日记》:洽水蛊。
③《纲目拾遗》:性通利,治小便闭。
赵际昌:凡产不下,用干者一枚,煎汤服。
④《四川中药志》:治阳痿。

附方:

①治小水不道,痛胀不止:蟋婶一个。阴阳瓦焙干,为末。白滚汤下,小儿减半。(《医方集听》) ②治跌扑伤小肚,尿闭不出:蟋蟀一枚。煎服。(《养素园传信方》) ③治老人尿闭:蟋蟀四只,蝼蛄四只,生甘草一钱。煎汤,分三次温服。(《现代实用中药》) ④治小儿遗尿:蟋蟀一个。焙,末,滚水下,照岁(数)服,如儿十一岁者,每次服一个,服至十一个为止。(《慈航活人书》) ⑤治肾虚阳痿:蟋蟀、蜻蜒,狗肾。共为末,兑酒服。(《四川中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