薏苡根

别名:

打碗子根(《草木便方》),五谷根(《分类草药性》),尿珠根(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来源:

药材基源:禾本科植物薏苡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Roman) stapf,[C.ma-yuen Romanet;C.lacryma-jobi L.var.frumentacea Makino].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屋旁、荒野、河边、溪涧或阴湿山谷中。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一般为栽培品

英文名称:

root of Jobstears

药材类别:

性味:

味甘、苦,性寒。无毒。

归经:

《滇南本草》:"入脾、膀胱经。"

功效:

清热通淋;种湿杀虫。主热淋;血淋;石淋;黄疸;水肿;白带过多;脚气;风湿痹痛;蛔虫病

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

药用部位:

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根,植物形态详"薏苡仁"条。

植物形态:

薏苡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高1-1.5m。须根较粗,直径可达3mm。秆直立,约具10节。叶片线状披针形,长可达30cm,宽1.5-3cm,边缘粗糙,中脉粗厚,于背面凸起;叶鞘光滑,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质硬,长约1mm。总状花序腋生成束;雌小穗位于花序之下部,处面包以骨质念珠状的总苞,总苞约与小穗等长;能育小穗第1颖下部膜质,上部厚纸质,先端钝,第2颖舟形,被包于第1颖中;第2外稃短于第1外稃,内稃与外稃相似面较小;雄蕊3,退化,雌蕊具长花柱;不育小穗,退化成筒状的颖,雄小穗常2-3枚生于第1节,无柄小穗第1颖扁平,两侧内折成脊而具不等宽之翼,第2颖舟形,内稃与外稃皆为薄膜质;雄蕊3;有柄小穗与无柄小穗相似,但较不或有更退化者。颖果外包坚硬的总苞,卵形或卵状球形,。花期7-9月,果期9-10月。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根细柱形或不规则形,外表皮灰黄色或灰棕色,具纵皱纹及须根痕。切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众多小孔排列成环或已破裂,外皮易与内部分离。根茎灰黄色或黄棕色,外表皮可见着生多数残根及茎基。质坚韧。气微,味淡。

临床应用:

1.《本经》:下三虫。
2.《补缺肘后方》:治卒心腹烦满,又胸胁痛欲死,锉薏苡根,浓煮取汁服。
3. 陶弘景:小儿病蛔虫,取根煮汁糜食之。
4.《滇南本草》:清利小便。
治热淋疼痛,尿血,止血淋、玉茎疼痛,消水肿。
5.《本草蒙荃》:治肺痈。
6.《纲目》:捣汁和酒服,治黄疸。
7.《草木便方》:能消积聚症瘕,通利二便,行气血。
治胸痞满,劳力内伤。
8.《分类草药性》:治疝气。
9.《浙江民间草药》:治白带。

主治:

主治热淋,血淋,石淋,黄疸,水肿,白带过多,脚气,风湿痹痛,蛔虫病。

附方:

①治黄疸如金:薏苡根,煎汤频服。(《纲目》) ②治黄疸,小便不利:薏苡根五钱至二两。洗净,杵烂绞汁,冲温红酒半杯,日服二次。或取根二两,茵陈一两,冰糖少许,酌加水煎服,日服三次。(《闽东本草》) ③治血淋:薏苡根:二钱,蒲公英一钱,猪鬃草一钱。杨柳根一钱,水煎,点水酒服。(《滇南本草》) ④治淋浊、崩带:薏苡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⑤治蛔虫心痛:薏苡根一斤。切,水七升,煮三升,服之。(《梅师集验方》) ⑥治风湿性关节炎:薏苡根一至二两,水煎服,日二次,或代茶频服。 ⑦治脾胃虚弱,泄泻,消化不良:薏苡根一至二两。同猪肚一个炖服。 ⑧治小儿肺炎,发热喘咳:薏苡根三至五钱。煎汤调蜜,日服三次。(⑥方以下出《闽东本草》) ⑨治肾炎腰痛,小便涩痛:尿珠根,苛草根、海金沙藤。水煎服。(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⑩治牙齿风痛:薏苡根四两。水煮含漱,冷即易之。(《延年方》) ⑾治夜盲:薏苡根和米泔水煮鸡肝食。(《湖南药物志》)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