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蒿

别名:

蜈蚣草(《分类草药性》),乱头发(《贵州民间方药集》),一支蒿、飞天蜈蚣(《贵阳民间药草》),羽衣草(《贵州草药》),千条蜈蚣(江西《草药手册》),锯草(《内蒙古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岩蒿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temisia rupetris L. [A.dentata Willd.; A. uiridis Willd.;Auris Willd.;A. wirid-ifolia Spreng.]采收和储藏:夏季割取地上部分,扎成把,阴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2900m的干山坡、荒漠草原、草甸、冲积平原及干河谷地带。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新疆等地。

英文名称:

Alpine Yarrow Herb

药材类别:

性味:

味辛、苦,性温。有毒。

归经:

《四川中药志》:"入心、肝,肺三经。"

功效:

祛风解表;健胃消积;活血散瘀。主风寒感冒;食积气滞;脘腹胀痛;跌打瘀肿;风疹;蛇伤

用量:

内服:煎汤,O.5~1钱;浸酒或入散剂。外用:捣敷或泡酒涂擦;研末调敷。

药用部位:

为菊科植物蓍或西南蓍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

岩蒿 多年生草本,高20-50cm。全株具特异芳香。根茎木质,常横卧或斜上,具多数营养枝。茎通常多数,稀少数或单一,褐色或红褐色,下半部木持化,上部密被灰白色短柔毛;不分枝或茎上部有少数短的分枝。叶薄纸质,初时两面被灰白色短灰色,后脱落无毛;茎下部与营养枝上叶有短柄,中部叶无柄,叶卵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5-5cm,宽12.5cm,二回羽状全裂,每侧裂片5-7,上半部裂片常再次羽状全裂或3出全裂,下半部裂片通常不再分裂,基部小裂片半抱茎,小裂片呈栉齿状的线状披针形,先端常有短的硬尖头;上部叶与苞片羽状全裂或3全裂。头状花序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径4-7mm,具短梗或近无梗,下徒工或斜展,基部常有羽状分裂的小苞叶,在茎上排成穗状或近于总状花序;总苞片3-至4层,外层、中层总苞片背面有短柔毛,边缘膜质,撕裂状,内层总苞片膜质;花序托凸起,半球形,具灰白色托毛;雌花1层,8-16朵,花冠的瓶状或狭圆锥状,檐部具3-4裂齿,花柱略伸出花冠外,先端附属物长三角形,花柱与花冠等长,先端分叉。瘦果长圆形,顶部常有不对稀的膜质冠状边缘。花、果期7-10月。

药物采收:

性状鉴别 本品长20-50cm。根及根茎呈类圆柱形,表面淡黄或土黄色,断面黄色。茎数个或单一,幼枝上有短茸毛,老枝多光滑,茎圆形,有不甚明显的纵向条纹,直径1.5-3mm,呈紫红色,有时黄绿色,中空。基部叶裂片呈狭披针形,具柄,上部叶较小,羽裂或不分裂,叶两面均被疏柔毛。花序形,具柄,上部叶较小,羽裂或不分裂,叶两面均被疏柔毛。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绿色,纸质,条形,内层膜质,卵形;管状花,黄色,边花1列,雌性;内层花两性,花长约2mm。果倒圆锥形,长约1mm。全株具特异芳香,味微苦。显微鉴别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菲薄的角质层,可见丁字形或叉状非腺毛;皮层细胞3-7列,间有裂隙,在茎的棱角处常存在圆形的外韧型维管束;内皮层细胞大而明显;维管束约20个排列成环,射线细胞1-2列,每个维管束外方为中柱鞘纤维束,维管束外韧型,纤维和导和均木化,形成层不明显;髓部薄壁细胞较大,壁部薄壁细胞较大,壁木化,具纹孔,中央常呈空腔。粉末特征:黄绿色。丁字形或叉状非腺毛,顶端狭尖,微,长达600μm以上;腺毛头部呈椭圆形,由6-10个细胞排列成2列,长约38-44μm,直径32-44μm,短轴22-25μm,副卫细胞3-5个,花粉粒类圆球形,直径约18μm,外壁较厚,微有小刺状突起,螺纹导和直径10-15μm。

药物性状:

干燥全草,多已折断,根头短,密生须根。全体被灰白色毛茸,茎之上部略有分枝,表面棕黄色略紫,有顺向细纹。断面中空,内表面白色.叶稍卷缩,灰绿色或棕黄色,叶缘裂片细小如蜈蚣足。花呈半球形,枯黄棕色。气微弱,味微苦。以干燥、完整、无根、无杂质者为佳。

临床应用:

1、治饮食过度,消化不良,胃疼胃胀:一枝蒿9g,土木香3g。
水煎成汁服。
2、治毒蛇咬伤、荨麻疹:一枝蒿15~24g,水煎当茶饮,同时煎汤洗患部。
3、治感冒呕吐:一枝蒿9g,唇香草1.5g。
水煎浓汁,加糖少许服。
方一:治疗跌打损伤 一枝蒿30g。
泡酒涂擦。
方二:治疗重伤,止痛消肿 一枝蒿6g,法半夏9g,生白芷9g。
各药研成细末,混合成散剂,开水吞服,每服1g。
方三:治疗腹中痞块 蓍叶、独蒜、穿山甲末、食盐各适量。
同以好醋捣成饼,量痞大小贴之,两炷香为度,其痞化为脓血,从大便出。
方四:治疗骨折肿痛 一枝蒿9g,樟脑5g,三七6g,姜黄30g,白酒500毫升。
同浸泡14日,涂搽患处。
方五、治疗经闭腹痛 蓍草叶9~15g。
水煎服。
方六:治疗风火牙痛 一枝蒿捣绒,揉擦两太阳穴;如痛不止,再取叶含塞于痛处。
方七:治疗毒蛇咬伤 一枝蒿、水慈姑,共捣烂,或晒研末,调淘米水敷伤口。
或一枝蒿茎叶一握,捣烂,在患肿上部向下推,直到伤处,敷于伤口周围,并可止血。
此药敷后疼痛减低。
方八:治疗头风、年久头风痛 一枝蒿捣绒绞汁,滴耳心。

主治:

主治风寒感冒,食积,跌打瘀肿,风疹,蛇伤。

附方:

①治跌打损伤:一枝蒿一两。泡酒涂擦。 ②治重伤,止痛消肿:一枝蒿二钱,法半夏三钱,生白芷三钱。各药研成细末,混合成散剂,开水吞服,每服三分。 ③抬跌打损伤,风湿疼痛:一枝蒿一钱,五香血藤五钱,见血飞二钱,黑骨头五钱,排风藤四钱,红牛膝三钱。泡酒二斤,每次服一两。(宜忌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④治腹中痞块:蓍叶、独蒜、穿山甲末、食盐。同以好醋捣成讲,量痞大小贴之,两炷香为度,其痞化为脓血,从大便出。(《保寿堂经验方》) ⑤治头风、年久头风痛:一枝蒿捣绒绞汁,漓耳心。<《贵州草药》) ⑥治经闭腹痛:蓍草叶三至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⑦治肿毒:蓍草叶三至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⑧治风火牙痛:一枝蒿捣绒,揉擦两太阳穴;如痛不止,再取叶含塞于痛处。(《贵州草药》) ⑨治毒蛇咬伤:㈠一枝蒿、水慈姑。捣烂,或晒研末,调淘米水敷伤口。(《贵阳民间药萆》)㈡一枝蒿茎叶一握,捣烂,在患肿上部向下推,直到伤处,敷于伤口周围,并可止血。此药敷后疼痛减低。(《贵阳市秘方验方》)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剂。外用,熬膏或泡酒涂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