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

别名:

树梅、珠红、朹子、圣生梅、白蒂梅、朱红、机子、椴梅、山杨梅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杨梅科植物杨梅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yrica rubra (Lour.) Sieb.et Zucc.[Mosella rubra Lour.]采收和储藏:栽培8-10年结果,6月待果实成熟后,分批采摘,鲜用或烘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丘陵向阳山坡或山谷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英文名称:

 

药材类别:

性味:

味酸、甘,性温,有毒(一说无毒)。

归经:

入脾;胃;肝经

功效:

生津解烦;和中消食;解酒;涩肠;止血。主烦渴;呕吐;呃逆;胃痛;食欲不振;食积腹痛;饮酒过度;腹泻;痢疾;衄血;头痛;跌打损伤;骨折;烫火伤

用量:

根、树皮、果0.5~1两;根皮外用适量,研粉撒敷或食油调敷患处。

药用部位:

为杨梅科植物杨梅的果实。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高可达12m,树冠球形。单叶互生;叶片长椭圆或倒披针形,革质,长8-13cm,上部狭窄,先端稍钝,基部狭楔形,全缘,或先端有少数钝锯齿,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色稍淡,平滑无毛,有金黄色腺体。花雌雄异株;雄花序常数条丛生于叶腋,圆柱形,长约3cm,黄红色;雄花具1苞,卵形,先端尖锐,小苞2-4片,卵形,雄蕊5-6枚;雌花序为卵状长椭圆形,长约1.5cm,常单生于叶腋;雌花基部有苞及小苞,子房卵形,花柱极短。有2枚细长柱头。核果球形,径约1.8cm,外果皮暗红色,由多数囊状体密生而成,内果皮坚硬,径约9mm,内含无胚乳的种子1枚。花期4月。果期6-7月。

药物采收:

1.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多云雾气候。不耐强光,不耐寒。以山地北向或东向,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黄壤栽种为宜。2.栽培技术 栽培品种繁多,按果实色泽可分为白种、红种、粉红种、乌种。繁殖方法用种子、分株、嫁接繁殖。种子繁殖:选成熟果实,剥去果肉,阴干,用湿沙层积贮藏法。春播,出苗后至第2年可作实生苗用。分株繁殖;挖取老株蔸部二年生的分檗栽种。嫁接繁殖:选二年生的实生苗作砧木,清明前后皮接或切接,再培育2年移栽,按行株距5m×5m开穴,每穴1株,覆土压实,浇水。1hm约栽450株,适当栽种少量雄株,以供授粉用。田间管理 6月、12月各松土、除草1次。夏季施粪肥、腐熟饼肥,冬季追施厩肥、堆肥,可用开沟环施法。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杨梅毛虫、蚜虫、天牛等。

临床应用:

1.孟诜:和五藏,能涤肠胃,除烦愤恶气,亦能治痢。
2.《本草拾遗》:止渴。
3.《日华子本草》:疗呕逆吐酒。
4.《开宝本草》:主去痰,止呕哕,消食下酒。
5.《玉楸药解》:酸涩降敛,治心肺烦郁,疗痢疾损伤,止血衄。
6.《现代实用中药》:治口腔咽喉炎症。
7.《中国药植图鉴》:对心胃气痛及霍乱有效。
8.《本经逢原》:杨梅,能止渴除烦,烧灰则断痢,盐藏则止呕喙消酒。
但血热火旺人不宜多食,恐动经络之血而致衄也。
其性虽热,而能从治热郁,解毒。
9.《本草求真》:杨梅,能治心烦口渴,消热解毒。
若或多食,则有损伤动血致衄之虞。
缘人阴虚热浮,气血不归,清之固属不能,表之更属不得,惟借此为酸收,则于浮热可除,烦渴可解,并或因其过食,而致见有损伤动血之变矣。
设使热从实致,则食此味必不能效。

主治:

用于烦渴、呕吐、呃逆、胃痛、食欲不佳、食积腹痛、饮酒过度、腹泻、痢疾、衄血、头痛、跌打损伤、烫火伤等。

附方:

①治痢:杨梅烧服之。(《普济方》杨梅方) ②治痢疾及预防中暑:杨梅浸烧酒服。或用五钱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③治胃肠胀满:杨梅腌食盐备用,越久越佳,用时取数颗泡开水服。(《泉州本草》) ④治头痛不止:杨梅为末,以少许搐鼻取嚏。(《纲目》) ⑤治一切损伤,止血生肌,无瘢痕:杨梅和盐核杵之如泥,成挺子,竹筒中收,遇破即填,小可即敷之。(《经验后方》) ⑥治汤火伤:杨梅蛲灰为末,调茶油敷。(《泉州本草》) ⑦治鼻息肉或一般肉芽:杨梅(连核)合冷饭粒捣极烂,敷患处。(《泉州本草》) ⑧杨梅用陈酒浸(酒越陈越好),每日食一两枚,一日两次,治痢疾。 ⑨杨梅用高粱酒浸,每次食一两枚,一日两次,治腹泻,痧气腹痛。 ⑩杨梅树皮6克,水煎服,治腹泻及牙床溃疡。 ⑾杨梅树皮研末,每次3克,开水冲服,治急性胃肠炎;若每服10克,早晚各一次,用开水或烧酒送服,治腰骨挫伤疼痛。 ⑿杨梅树皮15克至30克,水煎服,治瘰疬。 ⒀下痢不止。用杨梅烧过,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⒁恶疮疥癣。用杨梅树皮及根煎汤洗。 ⒂牙痛。用杨梅树皮及根煎水含漱。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内服,生啖、浸酒、腌食或烧存性研末。外用,捣敷、烧存性研末搐鼻或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