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楞子
别名:
蚶子壳、毛蛤、瓦垅、蚶壳、瓦垄子、魁蛤壳、花蚬壳、瓦垄蛤皮、血蛤皮、瓦屋子、毛蚶皮
来源:
药材基源:这蚶科动物魁蚶、泥蚶及毛蚶的贝壳。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apharca inflata(Reeve)[Arca inflata Reeve]2.Tegillarca granosa(Linnaeus)[Arca granosa Linnaeus]3.Scapharca subcrenata(Lischke)[Arca subcrenata Lischke]采收和储藏:瓦楞子全年采收,在浅海度沙中拾取或从网笼中取出,洗净,入沸水煮熟去其肉,晒干即可。
药材产地:
1、魁蚶,生活于潮下带5m至10~30m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分布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以辽宁、山东产量最多。2、泥蚶,生活于浅海软泥滩中。分布在中国沿海地区,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皆有养殖。3、毛蚶,生活于浅海泥沙底,尤其喜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以山东半岛的羊角沟,河北的塘沽,辽宁的辽河口等处为多。
英文名称:
CONCHA ARCAE
药材类别:
其他
性味:
甘咸,平。①《本草蒙筌》:味咸,气温,无毒。②《纲目》:甘咸,平,无毒。
归经:
入肝、脾经。①《本草求真》:入肝。②《要药分剂》:入旰、肺、脾经。
功效:
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主瘰疬;瘿瘤;症瘕痞块,顽痰久咳;胃痛吐酸;牙疳;外伤出血;冻疮及烫火伤
用量:
内服:煎汤,9-15g,宜打碎行煎;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煅后研末调敷。
药用部位:
为蚶科动物魁蚶、泥蚶及毛蚶的贝壳。
植物形态:
魁蚶贝壳斜卵圆形,坚厚,一般壳长80~104mrn,高62~85mm,大者长可达122mm,高102mm。两壳合抱,左壳比右壳稍大,极膨胀,壳顶突出,向内弯曲,稍超过韧带面。韧带梭形,具黑褐色角质厚皮。背部两侧略呈钝角,壳前缘及肤缘均呈圆形;后缘延伸呈截形。放射肋宽,平滑整齐,无明显结节,约42~48条,以43~44条较多见,生长轮脉明显,壳面白色,被棕褐色绒毛状壳皮,壳顶部壳皮带脱落,使壳顶呈白色。壳内面白色,铰合部直,铰合齿60~70枚,中间者细小直立,两端渐大而外斜。闭壳肌痕明显,前痕小,卵形;后痕大呈梨形,外套痕明显,鳃黄赤色。壳边缘厚,有与放射肋沟相应的齿状突起。生活于潮下带5m至10~30m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分布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以辽宁、山东产量最多。 泥蚶泥蚶海产贝类。壳高大于壳宽,约为长度的2/3,壳顶突出且向内卷,约在壳前方1/3处,其间距离较远,壳表被有棕色壳皮,极易脱落,尤以顶部为甚,故壳常呈白色,壳背面具放射肋纹18条,肋间沟较肋纹为宽;放射纹仅后方数条光滑,其余均由粒状突起排列而成,顶端细密,至腹面粗糙;壳之前端钝圆,向后延伸,背面斜下,故后端尖瘦。韧带为黑褐色角质皮,呈矛头状,壳顶前方部分较后部大,铰合部直,铰合齿约为40枚,两端粗而稀,向中央渐渐细密。壳内面边缘有与肋纹相应的凹陷,无肋,但在中部前方有稍稍突起的细放射花纹,约占2/3的面积;闭壳骨痕较明显,略似圆形,后者大于前者,外套膜较发达,边缘呈与放射肋相应的波状。无足丝。生活于浅海软泥滩中。分布在中国沿海地区,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皆有养殖。 毛蚶毛蚶壳高大于壳宽,约为壳长的3/4~4/5,壳顶突出,而尖端又向内卷入,位于背前方,壳表被有棕褐色茸毛,顶部者极易脱落,故壳常呈白色,壳前端边缘均圆,向后逐渐延伸,背面斜下,使壳的后端呈瓣状,左壳稍大于右壳, 每壳具放射肋纹30~34条,以31条者较多,肋纹与肋间沟宽度相等,壳的边缘亦有相同数目与肋纹及肋间沟相当的凹陷。两壳的肋纹显然不同,右壳除前端数条有突起外,其余均极平滑,而左壳则只有后端10余条较为平滑,其余则均由长方形小突起排列而成,放射肋在顶端细弱,向下变粗壮,两壳壳顶距离较远,韧带呈披针形,铰合部直,铰合齿50枚左右,两端粗而稀疏,向中央则渐渐细密。壳内面亦有与肋纹相当的突起,无肋纹,但有很细密的线形花纹;闭壳肌痕显明,前闭壳肌痕呈卵形,较小,下端尖,后闭壳肌痕呈鸡心形。两壳之中上部极膨胀。外套膜边缘厚,呈波纹状,外侧印有与贝壳边缘相同之齿纹。足不很发达。无足丝。生活于浅海泥沙底,尤其喜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以山东半岛的羊角沟,河北的塘沽,辽宁的辽河口等处为多。
药物采收:
生活习性 三种软体动物均为海边常见种类,喜栖息于风浪较小的潮流畅通、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上附近的软泥滩涂上。以藻类为食,对自然海区的盐度和温度适应力较强。毛蚶雌雄异体,自然水温在25℃左右开始产卵,27℃时为繁殖盛期。精卵在海水中受精。泥蚶属多次性产卵类型。在自然海区每年排卵4-5次。受精卵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约2-3星期变态成幼贝在海底附着。
药物性状:
性状鉴定 (1)魁蚶 贝壳呈斜卵圆形,左右两壳形状相同,左壳稍大于右壳。长约8cm,宽约6cm。背面隆起,有42-48条直楞(放射肋)如瓦垄状,由顶端向周围放射楞纹明显,由灰褐色和白色相间而成,无明显结节,被棕色细毛。壳内面乳白色,光滑,上端边缘有与肋纹相应的凹陷,而形成突出的锯齿约70枚(铰合齿)。质坚硬,能砸碎,断面白色。气无,味淡。(2)泥蚶 贝壳较小,长2-4.5cm,宽1.5-4cm,放射肋18-20条,由断续的粒状突起构成。铰合齿约40枚。(3)毛蚶 贝壳较短而宽,长2-4.5cm,宽1.5-4cm,放射肋30-34条,肋上有小结节,表面被有带毛的壳皮。铰合齿约50枚。显微鉴别 磨片可见层纹宽5-10μm,两纹相隔10-30μm,交错纹粗5-50μm,分叉交互排列。
临床应用:
1.《日华子本草》:烧过醋淬,醋丸服,治一切血气,冷气,症癖。2.《日用本草》:消痰之功最大,凡痰隔病用之。
3.《丹溪心法》:能消血块,次消痰。
4.《纲目》:连肉烧存性,研敷小儿走马牙疳。
5.《医林纂要》:去一切痰积,血积,气块,破症瘕,攻瘰疬。
6.《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小儿佝偻病,肺结核,淋巴结核等症。
7.《山东中草药手册》:制酸止痛,治溃疡病。
8.《纲目》:咸走血而软坚,故瓦垄子能消血块,散痰积。
9.《本经逢原》:(魁蛤壳)与鳖甲、虻虫,同为消疟母之味,独用醋丸,则消胃脘痰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