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人参

别名:

三叶青、三头草、金腰带、三叶枝、女金丹、土附子、粘衣草

来源:

为豆科植物绿叶胡枝子的根。全年可采。采挖后,去掉粗皮鲜用或晒干用。

药材产地:

生于山坡丛林或路旁杂草中。分布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贵州、湖北、四川、山西、甘肃等地。产于贵州、福建等地。

性味:

性辛微苦,温。①《福建民间草药》:苦辛,温。②《贵阳民间药草》:涩微苦,平,无毒(煮熟后味香甜)。

归经:

入《闽东本草》:"入肺、脾二经。"

功效:

解表,化痰,利湿,活血。治伤风发热、头痛、咳嗽,淋浊,妇女血瘀腹痛,血崩,痈疽,丹毒。①《福建民间草药》:活血,行气,除湿,解毒。②《闽东本萆》:达表宣热,化痰止嗽。治伤风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小儿惊风,蛔虫腹痛,妇人瘀血腹痛。

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炖肉。外用:捣敷。

药用部位:

为豆科植物绿叶胡枝子的根。

植物形态:

绿叶胡枝子,又名:木本胡枝子、白氏胡枝子、山附子、三叶青、三头草、金腰带、三叶枝、山乌豆、知天文、蜞药、豆荚、女金丹、土附子、粘衣草。落叶灌木,高1~2米。3出复叶,小叶长卵形或椭圆形,长1.8~7厘米,宽1~4厘米,先端急尖,黄绿色,上面光滑,有白毛,下面有浅棕色毛,尤以中脉附近为多。总状花序,腋生;小苞片2,在花萼之下;萼片披针形,5裂,具密毛;花冠蝶形,长8毫米,黄色,翼瓣和旗瓣的基部常为紫色,旗瓣较龙骨瓣为短;雄蕊10,两体;子房上位,花柱内弯,柱头小,顶生。荚果长倒卵形,有网状脉,下部及柄具绒毛。花期7~8月。果期9月。本植物的茎皮(木本胡枝子皮)、叶(木本胡枝子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药物性状:

根头部形大而不规则,表面粗糙;下部较细长,表面有细微的纵皱纹;全体均有皮孔,外皮呈灰棕色,去皮后内显灰紫色。质坚硬,断面淡黄色,纤维性,稍有香气。

临床应用:

1、治小儿痰哮:血人参干根30g,水煎1杯,冲蜂蜜服。
2、治全身发黄,四肢无力:血人参90g,豆腐250g。
炖服。
3、治肺痈:鲜血人参、苦锦各60g。
焙焦,研末,拌猪肝服。

主治: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肺痈,小儿哮喘,淋证,黄疸,胃痛,胸痛,瘀血腹痛,风湿痹痛,崩漏,疔疮痈疽,丹毒。

附方:

①治小儿痰哮:血人参干根一两。水煎一杯,冲蜂蜜服。(《闽东本草》) ②治肺痈:鲜血人参、苦锦各二两。焙焦,研末,拌猪肝服。(《闽东本草》) ③治红淋白浊:血人参二两,牛耳大黄五钱,牛膝五钱。煎水后,以鲫鱼四两,割开不洗,用姜二钱,葱一钱,醋四、五钱。煎汤服。(《贵阳民间药草》) ④治全身发黄,四肢无力:血人参三两,豆腐半斤,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炖肉。外用,适量,捣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