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别名:
百足虫、干足虫、千条腿、天虫、蝍蛆、吴公、天龙、百脚、嗷高姆
来源:
药材基源:为蜈蚣科动物少棘蜈蚣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2.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Newport)采收和储藏:人工饲养的蜈蚣,一般在7-8月采收;野生蜈蚣在夏季雨后根据栖息环境翻土扒石寻捕。捕后,先用沸水烫死,取长宽和蜈蚣相等,两端削尖的薄竹片,一凋插入蜈蚣的头部下颚,另一端插入性端,借竹片的弹力,使蜈蚣伸直展平。晒干或烘干。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1.栖息于丘陵地带和多砂土的低山区,喜欢在温暖的地方。以小型昆虫及其卵等为食。2.栖息于自然村落附近的山坡、田畔、路旁岩石间,或朽木及草丛中。资源分布:1.分布很广,主要以陕西、江苏、浙江、河南、湖北等地产量较多。2.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地。
英文名称:
SCOLOPENDRA
药材类别:
动物类
性味:
味辛;性温;有毒。①《本经》:味辛,温。②《别录》:有毒。③《玉楸药解》:味辛,微温。
归经:
入肝经。①《纲目》:厥阴经。②《医林纂要》:入肝、心。
功效:
息风镇痉,功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用量:
内服:煎汤,2-5g;研末,0.5-1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油浸或研末调敷。
药用部位:
为大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虫。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体形扁平而长,全体由22个同型环节组成,长6~16厘米,宽0.5~1.1厘米。栖居于潮湿阴暗处。头部红褐色,头板近圆形,有1对多节的长触角,步肢21对。夏季捕捉,用沸水烫过,晒干或烘干;或用两端削尖(长于虫体)的竹片,插入头尾两部,绷直晒干。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植物形态:
1.少棘蜈蚣,成体体长110-140mm。头板和第1背板金黄色,自第2背板起墨绿色或暗绿色,末背板有时近于黄褐色,胸腹板和步足淡黄色。背板自4-9节起,有两条不显着的纵沟。腹板在第2-19节间有纵沟。第3、第5、第8、第10、第12、第14、第16、第18、第20体节的两侧各具气门1对。头板前部的两侧各有4个单眼,集成左、右眼群颚肢内部有毒腺;齿板前缘具小齿5个,内侧3小齿相接近。步足21对,最末步足最长,伸向后方,呈尾状;基侧板后端有2小棘;前腿节腹面外侧有2棘,内侧有1棘;背面内侧有1棘和1隅棘;隅棘顶端有2小棘。2.多棘蜈蚣,本种与少棘蜈蚣是两个近似的地理亚种。在形态上大体相似,主要区别是:个体较大;尾足的前股节背面内侧棘数、腹面外侧棘数、腹面内侧棘数均较少棘蜈蚣为多;颚肢齿板的齿数亦多。
药物采收:
生活习性,蜈蚣为夜行性动物,白天潜居于杂草丛中或乱石堆下,夜晚活动,觅食。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食性广泛,尤喜小昆虫类,也食蛙、鼠、蜥蜴及蛇类等。喜独居有冬眠习性。每年秋、冬季气温低于15℃以下,即蛰伏在石下10-15cm深处的向阳、避风处。蜈蚣雌雄异体,卵生,并有孵卵、育幼的习性。3年蜈蚣性成熟后,一般在每年5-9月的夜间交配,雌体交配1次可连续产受精卵3-5年。产卵季节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7月中、上旬为产卵盛期。每年产卵1次。每产20-60粒,产完卵后,将卵抱在步足之间。抱卵孵化时间长达35-45天。位随着幼虫生长,一生蜕皮数次。养殖技术,蜈蚣饲养常采用箱养、缸养、池养等法。饮料采用夏季灯光诱虫,春、秋季饲养地鳖虫、蚯蚓饲喂蜈蚣等方法应及时把幼体与母体分离。冬季要做好保暖保湿工作,温度不能低于0℃。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1)少棘蜈蚣,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1对;前端两侧有触角1对。躯干部第1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4背板至第20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2节起,每体两侧有步足1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1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2)多棘蜈蚣,体形稍大,此棘较多。均以身干、条长、头红身黑绿色,头足完整者为佳。显微鉴别,少棘蜈蚣粉末特征:黄绿色 或灰黄色。①体壁(几丁质)碎片黄棕色、黄绿色、棕色或红棕色,水合氯醛液透化后显淡黄色或近无色。外表皮表面观有多角形网格样纹理,直径5-14μm,排列整齐,其下散有细小圆孔,有的(在腹部)细小圆孔边缘微拱起,单个散布或2-4个集成群,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横断面观呈棕色,有光泽,有的隐约可见纵纹理。内表皮无色,有横向条纹;内、外表皮纵贯有较多长短不一的微细孔道。②横纹肌纤维淡棕色或无色,多碎断,侧面观呈薄片状,明暗相间纹理隐约可见,有的较明显,纹理余形、弧形、水波纹形或稍平直,暗带较窄,有致密的短纵纹;断面观成群或散在,呈多角形、扁平形、条形,表面较平整。③气管壁碎片具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丝,螺旋丝宽1-5μm,排列呈栅状或弧圈状,丝间有近无色或淡灰色小斑点。有时可较细气管,具分枝,螺旋丝较细小。脂肪油滴淡黄色,散在。④刚毛无色透明或棕黄色。基部直径8-17μm,有髓腔。少数刚毛3-4个成簇,类似星状毛,表面有斜向纹理。少数刚毛位于体壁碎片上。
临床应用:
1、治小儿惊风:蜈蚣5g,丹砂、轻粉各等分。娱松去足,炙为末。
丹砂和轻粉研成细末,与蜈蚣末搅拌均匀,乳汁和丸,如绿豆大。
每岁1丸,乳汁送服。
2、治中风抽搐及破伤后受风抽搐:蜈蚣5g,生黄芪18g,当归12g,羌活、独活、全蝎各6g。
水煎,去渣,取汁,温服。
3、可治蛇咬:蜈蚣8g,白芷25g,雄黄12g,樟脑7g。
将以上4味中药研成细末,用香油搅拌均匀,涂抹于伤口,随干随涂。
4、治甲沟炎:蜈蚣5g,雄黄、白矾各1.5g,鸡蛋1个。
蜈蚣、雄黄和白矾研成细末。
鸡蛋一端打破,倒出部分蛋清,然后将药末装入蛋内,搅匀,患指插入鸡蛋内,用小火沿蛋壳围烘1小时以上,使患指有湿热感。
每日烘烤一两次,一般治疗1~5天可痊愈。
方一:治疗手足抽搐 蜈蚣、全蝎各等份。
共研为细末,每次0.5~1g,每日3次,开水吞服。
方二:治疗肿毒恶疮 蜈蚣、雄黄各等份。
共研为细末,外敷患处。
方三:治疗瘰疬溃烂 蜈蚣、茶叶各等份。
共研为细末,外敷患处。
方四:治疗毒蛇咬伤 蜈蚣适量。
研为细末,每次1.8~3g,每日3次,开水送服。
方五:治疗结核病 蜈蚣3~5条。
去头、足,焙干,研为细末,每日分3次,开水送服。
方六:治疗面神经麻痹 蜈蚣1条,防风15g。
将蜈蚣研为细粉,用防风煎汤,每日分2次冲服蜈蚣粉末。
方七:治疗脑血栓、脑震荡后遗症 蜈蚣2条,全蝎3g。
共研为细末,分成12包,每次1包,每日2次,开水冲服。
方八:治疗癌症 蜈蚣2~3条。
焙干,研为细末,每日分3次,开水送服。
方九:治疗产妇头风 蜈蚣2条(研细粉),川芎、防风各10g,钩藤15g。
将后3味药水煎取汁,每日分3次冲服蜈蚣粉。
方十:治疗百日咳 蜈蚣4.5g,甘草15g。
共研为细末,每次2g,每日3次,开水送服。
主治:
用于中风、惊痫、急慢惊风及疮疡肿毒、结核、癥瘕肿块、瘰疬、风癣、脱疽、蛇伤、顽固性头痛、痔瘘、烫伤、破伤风、风湿顽痹、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等。现代用治脑血管意外、癫癎、面神经麻痹、脑血栓形成、百日咳、颔下淋巴结炎、烧烫伤、乳腺炎、肝炎、阳痿、银屑病、骨结核、瘘管、瘢痕、消化道肿瘤等。
附方:
①治中风抽掣及破伤后受风抽掣者:生箭芪六钱,当归四钱,羌活二钱,独活二钱,全蝎二钱,全蜈蚣大者两条。煎汤服。(《医学衷中参西录》逐风汤) ②治口眼歪斜。口内麻木者:蜈蚣三条(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煨,并去失足),天南星一个,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煨,一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钱。通为末,入麝少许。每服一钱,熟(酒)调下,日一服。(《世医通变要法》) ③治中风口眼歪斜:蜈蚣一条。焙干研末,猪胆汁调敷患处(《吉林中草药》) ④治惊痫:蜈蚣、全蝎各等分。研细末,每次三至五分,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⑤治小儿急惊:蜈蚣一条(全者、去足,炙为末),丹砂、轻粉等分。研匀,乳汁和丸,绿豆大,每岁一丸,乳汁下。(《圣惠方》万金散) ⑥治破伤风:蜈蚣头、乌头尖、附子底、蝎梢各等分。为细末。每用一字,或半字,热酒调下。如禁了牙关,用此药,斡开灌之。(《儒门事亲》蜈蚣散) ⑦治破伤风邪在表,寒热拘急,口噤咬牙:蜈蚣二条,江鳔三钱,南星、防风各二钱五分。共研细末,每用二钱,黄酒调服,一日二服。(《医宗金鉴》蜈蚣星风散) ⑧治瘰疬溃疮:茶、蜈蚣。二味炙至香熟,捣筛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净,敷之。(《神枕方》) ⑨治丹毒瘤:蜈蚣一条(干者),白矾(皂子大),雷丸一个,百步二钱。秤、同为末。醋调涂之。(《本草衍义》) ⑩治蛇头疔初起,红肿发热,疼痛彻心者:大蜈蚣一条,全蝎七个,雄黄三钱。共为末。用鸡子清调敷患处,外以猪胆皮套上。(《疡医大全》蜈蚣散) ⑾治蛇头疔:蜈蚣一条,雄黄二钱。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敷。(《吉林中草药》) ⑿治便毒初起:蜈蚣一条。瓦焙存性,为末,酒调服,取汗即散。(《济生秘览》) ⒀治聤耳出脓:娱蚣末吹之。(《鲍氏小儿方》) ⒁治趾疮,甲内恶肉突出不愈:蜈蚣一条。焙研敷之。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围。(《医方摘要》) ⒂治痔疮疼痛:㈠赤足蜈蚣(焙为末)。入片脑少许,调敷。(《仁斋直指方》)㈡蜈蚣三、四条。香油煮一、二沸,浸之,再入五倍子末二、三钱,瓶收密封,如遇痛不可忍,点上油。(《孙天仁集效方》) ⒃治风癣:大蜈蚣一两,乌梢蛇二两。共焙研细末,体强者每服一钱,弱者每服五分,日二次,开水下。(《江苏中医》(6):37,1961) ⒄治蛇咬:白芷一两(取白色者),雄黄五钱,蜈蚣三条,樟脑三钱。各为极细末。以香油调搽肿处,随干随扫。(《洞天奥旨》蜈蚣散) ⒅治下肢慢性溃疡:患部用紫金牛煎洗后,撒上蜈蚣末适量,用药膏覆盖,日换一次,十天为一疗程。(江西《草药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