鲦鱼

别名:

鮂、黑鰦(《尔雅》),白鲦(《毛诗笺》),参鱼、肉条鱼(《尔雅翼》),鲹鱼(《纲目》),白漂子(《黑龙江流域鱼类》),鲹鲦(《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鲦鱼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miculter lcucisculus (Basilewsky.)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为中上层鱼类。栖于河流、湖泊沿岸水体上层,是极常见的小型鱼类。杂食性。从春至秋常集群于沿岸浅水区游动觅食。资源分布:除我国西部高原外,其作地区的诸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中均有分布。

英文名称:

fish

药材类别:

性味:

《纲目》:甘,温,无毒。

归经:

《本草求真》:"入肠、胃、心。"

功效:

《纲目》:暖胃,止冷泻。

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药用部位:

为鲤科动物鲦鱼的肉。

植物形态:

体细长,侧扁,背部几成直线,腹部略凸。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体长约15厘米左右,头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眼位于头的前部。鳃耙15~18。下咽齿3行,圆锥形,末端尖而带钩形,侧线鳞45~57,侧线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突然向下弯折,成一明显的角度。背鳍Ⅲ7,具有光滑的硬刺,长约为头长的2/3,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肛门。臀鳍Ⅲ11~14。尾鳍分叉深,下叶较上叶略长。体背部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尾鳍边缘灰黑色,其它鳍均为浅黄色。

药物性状:

四季均可捕捞,捕得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临床应用:

《纲目》:暖胃,止冷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