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升麻的作用禁忌是什么?
上盛下虚,阴虚火旺及麻疹已透者忌服。 ①服用过量可引起中毒,表现为呕吐及胃肠炎,并可致头痛、震颤、四肢强直性收缩、乏力、头晕、虚脱、血压下降、呼吸困难、谵妄,甚至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②阴虚阳浮所致的头痛、眩晕、发热忌用。喘满气逆及麻疹已透者忌用。孕妇慎用。 ③用量不可过大,最大剂量不能超过30g。
要留意升麻的化学成分
兴安升麻根茎含阿魏酸(ferulic acid),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E]-3-(3'-甲基-2'-亚丁烯基)-2-吲哚酮〔[E]-3-(3'-methyl-2'-butenylidene)-2-indokinone〕,[Z]-3-(3'-甲基-2'-亚丁烯基)-2-吲哚酮,升麻精(cimifugin),齿阿米素(visnagin),去甲齿阿米素(norvisnagin),齿阿米醇(visamminol),北升麻萜(cimicilen),12-羟升麻环氧醇阿拉伯糖甙(12-hydroxycimigenol arabinoside)及以β-谷甾醇(β-sitosterol),升麻环氧醇(cimigenol),升麻环氧醇木糖甙(cimigenyl xyloside),兴安升麻醇(dahurinol)为甙元的糖甙,还含有升麻甙(cimigenyl xyloside),兴安升麻醇(dahurinol)为甙元的糖甙,还含有升麻甙(cimicifugoside),升麻新醇木糖甙(shengmanol xyloside),乙酰升麻新醇木糖甙,24-乙酰基水合升麻新醇木糖甙(24-acetylhydroshengmanol xyloside),并认为兴安升麻新鲜根茎中不含升麻环氧醇木糖甙,25-O-乙酰及25-O-甲基升麻醇木糖甙,它们是在分离成分过程中产生的人工矫作物。
升麻的临床应用是什么?
1.《本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一作'瘴气邪气')。
2.《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3.《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
能治口齿风NI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
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
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
4.《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游风肿毒,口气疳NI。
5.《汤液本草》:《主治秘诀》,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
6.《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乳蛾,痄腮。
7.《纲目》: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8.《医学启源》:升麻,若补其脾胃,非此为引不能补。
若得葱白、香芷之类,亦能走手阳明、太阳,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阳明伤风之药也。
《主治秘要》云,其用者有四:手足阳明引经一也;升阳于至阴之下二也;治阳明经分头痛三也;去皮肤风邪及至高之上四也。
脾痹非升麻不能除。
9.李杲:升麻,发散阳明风邪,升胃中清气,又引甘温之药上升,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故元气不足者,用此于阴中升阳。
又缓带脉之缩急。
凡胃虚伤冷,郁遏阳气于脾土者,宜升麻、葛根以升散其火郁。
引葱白,散手阳明风邪;引石膏,止足阳明齿痛;人参、黄芪,非此引之,不能上行。
10.《汤液本草》:东垣云,升麻入足阳明。
若初病太阳证,便服升麻、葛根,发出阳明经汗,或失之过,阳明经燥,太阳经不可解,必传阳明矣,投汤不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
朱(肱)氏云,瘀血入里,若衄血、吐血者,犀角地黄汤,乃阳明经圣药也,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
升麻、犀角性味相远不同,何以代之?盖以升麻止是引地黄及余药同入阳明耳。
仲景云,太阳病,若发汗,若利小便,重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其害不可胜言。
11.《纲目》: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素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
升麻葛根汤,乃发散阳明风寒药也,时珍用治阳气郁遏及元气下陷诸病、时行赤眼,每有殊效。
大抵人年五十以后,其气消者多,长者少,降者多,升者少,秋冬之令多而春夏之令少,若禀受弱而有前诸证者,并宜此药活法治之。
《素问》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千古之下,窥其奥而阐其微者,张洁古、李东垣二人而已。
又升麻能解痘毒,惟初发热时,可用解毒,痘已出后,气弱或泄泻者,亦可少用,其升麻葛根汤,则见斑后必不可用,为其解散也。
12.《本草汇言》:升麻,散表升阳之剂也。
疗伤寒、解阳明在表(发热,头额痛,眼眶痛,鼻干,不得眠)之邪,发痘XI于隐密之时,化斑毒于延绵之际。
但味苦寒平,所以风寒之邪,发热无汗;风热之邪,头风攻痛,并目疾肿赤、乳蛾喉胀,升麻并皆治之。
又如内伤元气,脾胃衰败,下陷至阴之分;或醉饱房劳,有损阳气,致陷至阴之中;或久病泻痢,阳气下陷,后重窘迫;或久病崩中,阴络受伤,淋沥不止;或胎妇转胞下坠,小水不通;或男子湿热下注,腰膝沉重;或疮毒内陷,紫黑胀痛;或大肠气虚,或肛坠不收,升麻悉能疗之。
此升解之药,故风可散,寒可驱,热可清,疮疹可解,下陷可举,内伏可托,诸毒可拔。
又诸药不能上升者,惟升麻可升之。
观其与石膏、甘草治齿痛,与人参、黄芪补上焦不足,与桔梗、款冬治肺痈脓血,意可见矣。
13.《本草正》:升麻,凡痈疽痘疹,阳虚不能起发及泻痢崩淋,梦遗脱肛,阳虚下陷之类,用佐补剂,皆所宜也。
若上实气壅,诸火炎上及太阳表证,皆不宜用。
且其味苦气散,若血气太虚,及水火无根者,并不可用。
14.《药品化义》:升麻,善提清气,少用佐参、芪升补中气。
柴胡引肝气从左而上,升麻引胃气从右而上,入补中益气汤有鼓舞脾元之妙,使清阳之气上升而浊阴之气下降。
其味苦辛,多用亦有发表解肌之助,又善引参、芪益气聪明,合柴胡治火郁五心烦热。
若劳碌伤神及肺有伏火者,恐升动阳气,助火生痰,忌之。
15.《本草新编》:升麻,必须同气血药共用,可佐使而亦不可以为君臣,世虑其散气,不敢多用是也。
然而亦有多用之时,如《本草纲目》、《经疏》尚未言及。
夫升麻之可多用者,发斑之症也。
凡热不太甚,必不发斑,惟其内热之甚,故发出于外,而皮毛坚固,不能遽出,故见斑而不能骤散也。
升麻原非退斑之药,欲退斑必须解其内热,解热之药,要不能外出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之类,然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能下行,而不能外走,必借升麻以引诸药出于皮毛,而斑乃尽消,倘升麻少用,不能引之外出,势必热内走而尽趋于大小肠矣。
夫火性炎上,引其上升者易于散,任其下行者难于解,此所以必须多用,而火热之毒,随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之类而行尽消化也。
大约元参、麦冬用至一、二两者,升麻可多用至五钱,少则四钱、三钱,断不可止用数分与一钱已也。
以升麻为止血之药,此不知仲景用升麻之故也。
夫吐血出于胃,衄血出于肺,止血必须地黄,非升麻可止,用升麻者,不过用其引地黄入于肺与胃耳。
此等病,升麻又忌多用,少用数分,便能相济以成功,切不可多用至一钱之外也。
16.《本经逢原》:升麻、葛根能发痘,惟初发热时可用,见点后忌服,为其气升,发动热毒于上,为害莫测,而麻疹尤为切禁,误投喘满立至。
按升麻属阳、性升,力能扶助阳气扞御阴邪,故于淋带、泻痢、脱肛方用之,取其升举清阳于上也。
古方治噤口痢,用醋炒升麻,引人参、莲肉,扶胃进食,大有神效。
17.《本草求真》:升麻,似与葛根一类,但此辛甘微苦,能引葱白入肺,发散风寒出汗,引石膏能治阳明顶巅头痛、齿痛,引参、芪能入脾胃补脾,且同柴胡能引归、芪、白术甘温之药以补卫气之散而实其表。
不似葛根功专入胃,升津解肌而不能引诸药以实卫气也。
但升麻佐于葛根,则入阳明生津解肌有效,同柴胡升气,则柴胡能升少阳肝经之阳,升麻能升阳明胃经之阳,一左一右,相须而成。
18.《本草正义》:升麻,其性质颇与柴胡相近,金、元以来亦恒与柴胡相辅并行,但柴胡宣发半表半里之少阳而疏解肝胆之抑遏;升麻宣发肌肉腠理之阳明而升举脾胃之郁结,其用甚近,而其主不同,最宜注意。
故脾胃虚馁,清气下陷诸证,如久泄久痢,遗浊崩带,肠风淋露,久痔脱肛之类,苟非湿热阻结,即当提举清阳,非升麻不可,而柴胡犹为升麻之辅佐,东垣益气升阳诸方,亦即此旨,并非以升、柴并辔杨镳也。
至于肝肾之虚,阴薄于下,阳浮于上,则不可妄与升举,以贻拔本之祸,亦与柴胡同耳。
升麻能发散阳明肌腠之风邪,透表发汗,其力颇大,惟表邪之郁遏者宜之,而阴虚热自内发者不可妄试。
又上升之性,能除巅顶风寒之头痛,然亦惟风寒外邪宜之,而肝阳上陵之头痛,又为大忌,濒湖谓升麻治阳陷眩运,则头目眩运,肝阳最多,所谓阳陷,甚不可解,恐非升提之药所宜也。
东垣谓止阳明齿痛,盖用以引清胃之药,入于阳明经耳,非升麻能止齿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