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

别名:

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生姜汁、姜

来源: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采收和储藏:10-12月茎叶枯黄时采收。挖起根茎,去掉茎叶、须根。

药材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广东、山东、陕西等地。

英文名称:

Fresh Ginger, Common Ginger, Gingerrace,Ginger juice

药材类别:

根茎类

性味:

味辛;性温。①《别录》:味辛,微温。②《千金·食治》:无毒。③《医学启源》:性温,味甘辛。④《医林纂要》:煨姜,辛苦,大热。⑤《本草再新》:煨姜,味辛,性温平,无毒。

归经:

入肺、胃、脾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心、脾、胃四经。②《本草汇言》:入脾、肺、肠、胃诸经。③《本草经解》:入胆、肝、肺经。

功效:

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

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冲。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热熨;或绞汁调搽搽

药用部位:

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状茎。 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茎肉质,扁圆横走,分枝,有芳香辛辣气味。叶互生,2列,无柄,有长鞘,抱茎,叶片线状披针形。花茎自根茎抽出,穗状花序椭圆形,花冠绿黄色,蒴果3瓣裂,种子黑色。秋冬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用湿沙堆放以保鲜。刮取的皮叫生姜皮。洗净后打烂绞取的汁叫生姜汁。将生姜晒干或烘干,即为干姜。取干姜切段,油沙拌炒,使之膨胀,即炮姜。将炮姜清炒,至表面焦黑,内部焦黄,即为姜炭。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植物形态:

姜,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茎肥厚,断面黄白色,有浓厚的辛辣气味。叶互生,排成2列,无柄,几抱茎;叶舌长2-4mm;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5-2.2cm,先端渐尖,基部狭,叶革鞘状抱茎,无毛。花葶自根茎中抽出,长15-25cm;穗状花序椭圆形,长4-5cm;苞片卵形,长约2.5cm,淡绿色,边缘淡黄色,先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cm,具3短尖齿;花冠黄绿色,管长2-2.5cm,裂片3,披针形,长不及2cm,唇瓣的中间裂片长圆状倒卵开,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条纹和淡黄色斑点,两侧裂片卵形,黄绿色,具紫色边缘;雄蕊1,暗紫色,花药长约9m,药隔附属体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无毛,花柱1,柱头近球形。蒴果。种子多数,黑色。花期8月。

药物采收: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怕潮湿,怕强光直射。忌连作。宜选择坡地和稍阴的地块栽培。以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上至重壤上为宜。栽培技术用根茎(种姜)繁殖,穴栽或条栽。秋季采挖生姜时,选择肥厚、色浅黄。有光泽、无病虫伤疤的根茎作种姜,下窖贮藏或在室内与细沙分层堆放贮藏备用。南方于1-4月,北方于5月,取出种差保温催芽,然后把种姜切成小块,每块保留1-2个壮芽。穴栽按行株距40cm×30cm开穴,深13-17cm,先浇粪水于穴中,待渗透土后,每穴平放种姜1块,最后覆盖细堆肥与土。条栽按行距40cm开沟,施入基肥后,按株距27cm下种,上覆土与地面平。四川产区很注意播种的深浅度,播种深(挖穴30cm左右),并不断培土而成某姜,为生姜来源;播种浅(挖穴5-10cm)而成药姜,为干姜来源。田间管理出苗后发现缺株,及时补栽。全年中耕除草3-4次,追肥4次,肥料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生长期间对水分要求比较严格,不能缺水,出现厂导要及时浇水保湿,收获前10d停止浇水。病虫害防治病害有腐败病,俗称姜温,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用波尔多液浸种10min,发病时拔除病株,用石灰撒病穴消毒。虫害有亚洲玉米螟,8-9月为害姜的茎秆。用90%敌百虫1000液灌心叶。姜弄蝶,以幼虫为害叶片。用80%敌敌畏1500倍液喷杀。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4-18cm,厚1-3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脆,晚折断,断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木柱层为多列扁平木柱细胞。皮层散列多数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可见凯氏带。中柱占根茎的大部分,散列多数外韧型维管束,近中往鞘处维管束形小,排列较紧密,木质部内侧或周围有非木化的纤维束。本品薄壁组织中散有油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临床应用:

1.成无己: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
2.李杲: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
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
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
3.《药性类明》: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
其消痰者,取其味辛辣,有开豁冲散之功也。
4.《医学入门》:姜,产后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
今人但知为胃药,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
心气通,则一身之气正而邪气不能容,故曰去秽恶,通神明。
丹溪云,留皮则冷,去皮则热。
非皮之性本冷也,盖留皮则行表而热去,去皮则守中热存耳。
5.《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
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茹,可果可药,其利溥矣。
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
按方广《心法附馀》云,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便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
6.《本草经疏》: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第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止泄、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姜。
7.《药品化义》:生姜辛窜,药用善豁痰利窍,止寒呕,去秽气,通神明。
助葱白头大散表邪一切风寒湿热之症;合黑枣、柴、甘,所谓辛甘发散为阳,治寒热往来及表虚发热;佐灯心通窍利肺气,宁咳嗽;入补脾药,开胃补脾,止泄泻。
8.《本草新编》: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遽通明,亦必不得之数。
或用人参,或用白术,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剂,而后神明可通,邪气可辟也。
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
或问生姜发汗,不宜常服,有之乎?曰,生姜四时皆可服,但不宜多服散气,岂特发汗哉。
然而多服则正气受伤,少服则正气无害,又不可过于避忌坐视,而不收其功也。
至于偶受阴寒,如手足厥逆,腹痛绕脐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姜,捣碎炒热,熨于心腹之外,以祛其内寒也。
9.《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
煨姜,和中止呕。
煨姜,和中止呕,用生姜惧其散,用干姜惧其燥,惟此略不燥散。
凡和中止呕,及与大枣并用,取其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妥。
10.《本草经读》:仲景桂枝汤等,生姜与大枣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肺卫,得枣之甘以养心营,合之能兼调营卫也。
真武汤、茯苓桂枝汤用之者,以辛能利肺气,气行则水利汗止,肺为水之上源也。
大小柴胡汤用之者,以其为少阳本经之药也。
吴茱萸汤用之者,以其安阳明之气,阳明之气以下行为顺,而呕自止矣;少阴之气,上交阳明中土,而利亦止矣。
若人只知其散邪发汗,而不知其有匡正止汗之功,每于真武汤、近效白术汤,辄疑生姜而妄去之,皆读书死于句下之过也。
11.《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12.《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13.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14.《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
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
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壅隔,冷热气。
15.《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16.《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
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17.《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18.《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19.《医学启源》:温中去湿。
制厚朴、半夏毒。
20.《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
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
解菌蕈诸物毒。
21.《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22.《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主治:

主治脾胃虚寒、胃气不和、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风寒或咳嗽,以及风寒感冒、恶风发热、鼻塞头痛等症。 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及胃寒呕吐、腹痛、泄泻、肺寒咳嗽,痰饮、喘咳以及风寒湿邪痹阻经脉、寒凝血瘀所致头痛、肢体疼痛等。还可用于面部褐斑、斑秃、解药物和食物中毒、风寒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细菌性痢疾、蛔虫性肠梗阻、急性睾丸炎、血吸虫病等。

附方:

①治感冒风寒:生姜五片,紫苏叶一两。水煎服。(《本草汇言》) ②治呕吐,百药不差:生姜一两,切如绿豆大,以醋浆七合,于银器煎取四合,空腹和滓旋呷之。(《食医心镜》) ③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愤愤然无奈者: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金匮要赂》生姜半夏汤) ④治冷痰嗽:生姜二两,饧糖一两。水三碗,煎至半碗,温和徐徐饮。(《本草汇言》) ⑤治三十年咳嗽:白蜜一斤,生姜二斤(取汁)。上二味,先秤铜铫知斤两讫,内蜜复秤知数,次内姜汁以微火煎,令姜汁尽,惟有蜜斤两在,止。旦服如枣犬,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杂食。(《千金方》) ⑥治劳嗽:蜂蜜、姜汁各四两,白萝卜汁、梨汁、人乳各一碗。共熬成膏,早晚滚汤服数匙。(《经验广集》五汁膏) ⑦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梗,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切)四两,甘草(炙)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洗)半升,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生姜泻心汤) ⑧治心胸胁下有邪气结实,硬痛胀满者:生姜一斤,捣渣,留汁,慢炒待润;以绢包,于患处款款熨之,冷,再以汁炒,再熨良久,豁然宽快也。(《伤寒六书》) ⑨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生姜一斤。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作三服。(《肘后方》) ⑩风湿痹痛:生姜汁和黄明胶熬贴。(《本草从新》) ⑾治中气昏厥,亦有痰闭者:生姜五钱,半夏、陈皮、木香各一钱五分,甘草八分。水煎,临服时加童便一盏。(《本草汇言》) ⑿治时行寒疟:生姜四两,白术二两,草果仁一两。水五大碗,煎至二碗,未发时早饮。(《本草汇言》) ⒀治胃气虚,风热,不能食:姜汁半鸡子壳,生地黄汁少许,蜜一匙头。和水三合,顿服。(《食疗本草》) ⒁治腹满不能服药:煨生姜,绵裹纳下部中,冷即易之。(《梅师集验方》) ⒂治手脱皮:鲜姜一两。切片,用酒二两单,浸二十四小时后,涂搽局部,一日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⒃治秃头:生姜捣烂,加温,敷头上,约二、三次。(《贵州中医验方》) ⒄治诸疮痔漏,久不结痂:生姜连皮切大片,涂白矾末,炙焦研细,贴之勿动。(《普济方》) ⒅治发背初起:生姜一块,炭火炙一层刮一层,为末,以猪胆汁调涂。(《海上方》) ⒆治赤白癜风:生姜频擦之良。(《易简方》) ⒇治猘犬咬人,重发:捣姜根汁饮之。(《补缺肘后方》) (21)治蝮蛇毒:末姜薄之,干复易。(《千金方》) (22)治跌扑伤损:姜汁和酒调生面贴之。(《易简方》) (23)牙齿疼痛,日夜呻吟:老生姜切片,安瓦上,用炭火,却将白矾掺姜上,候焦为末,擦疼处。(《海上方》赴筵散,又名晋矾散) (24)治百虫入耳:姜汁少许滴之。(《易简方》)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3~8g,水煎服,或捣汁。 1、胃溃疡 鲜生姜50克,洗净切碎,加水300毫升,煎30分钟。每日3次,2日服用完。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2、恶心呕吐 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汁服用。有化痰、止风寒呕吐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为3滴至10滴,冲服。 3、散寒、防感冒 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趁热服用,往往能发汗,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 4、健脾胃、增食欲 茯苓、白术各10克,羊肚250克,蜜枣2枚,生姜、料酒、盐各适量。加开水,隔水炖至熟烂,去药渣,加入调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