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角

别名:

酸饺(《滇南本草》),酸梅、曼姆(《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通血香(《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酸豆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amarindus indica L.采收和储藏:春季采摘,晒干。

药材产地:

酸角原产热带非洲,后经苏丹引入印度繁衍栽植,生长非常适宜,以致人们误认为酸角是印度土生土长的植物。后来酸角由亚洲南部传播到波斯、阿拉伯国家和欧洲等地。公元前4世纪酸角曾一度风靡古埃及和希腊。在世界上所有的热带果树中,酸角分布最为广泛,除南极洲外,其它各大洲均有分布。亚洲是世界酸角的主要出产区。印度、斯里兰卡及东南亚各国均有栽培,主要生长于热量条件好、降雨少、海拔不超过1500米的旱坡地。其中印度、菲律宾、泰国有成片果园,且产量都十分可观,仅印度年产果荚达27.5万吨,菲律宾每年出口价值8万美元的酸角,泰国著名的甜酸角和酸酸角每年也大量出口创汇。在美洲,酸角主要分布于拉美许多国家及美国的干热地区,墨西哥栽培面积在本洲最大,达4443公顷。美国主要分布于夏威夷、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南段、墨西哥湾沿岸和佛罗里达州,有著名的迈尼勒甜酸角。在危地马拉,集中分布于墨塔瓜干热峡谷,且这里还生长有大片的野生酸角树。在非洲,酸角主要分布于埃及、埃塞俄比亚、南非、莱索托、肯尼亚、尼日利亚、喀麦隆、苏丹等国家的低海拔荒坡旱地和沙漠。南非、埃塞俄比亚数量相对较多。在欧洲,酸角主要分布于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家海拔1000米以下的近海坡地、荒山斜坡。一些家庭也喜欢种植酸角来美化庭院。在大洋洲,酸角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斐济等国。酸角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的南部及海南、台湾,海拔不越过1400米的旱坡荒地、干热河谷、庭院四旁和滨海。绝大部分处于野生和半野生状态,面积估算不到830公顷。长期以来,由于热区龙眼、荔枝、芒果、菠萝、咖啡、橡胶、椰子等经济作物与酸角的比较利益差距大,因而酸角果树的保护与发展被人们忽视。特别是受过去极左思想的影响,大量老酸角树遭到砍伐,资源毁坏严重。酸角在云南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怒江、元江干热河谷及西双版纳一带,海拔50—1350米的热量好的地方,自然生长有版纳甜型和普通酸型两个类型。其中川滇两省境内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是我国酸角的主要产区,年产酸角100吨,单产、品质、风味都优于省内其它地区。20世纪70年代中期,酸角曾在广州交易会上引起国外客商注意和询购,可惜当时限于条件未能及时开拓出口。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酸角的更进一步认识和开发,酸角已在国内外市场崭露头角,大放异彩。

英文名称:

Fruit of Tamarind, Tamarind Pulp

药材类别:

性味:

味酸、甘,性凉。

归经:

归胃、心经。

功效:

清热解暑;和胃消积。主中暑;食欲不振;小儿疳积;妊娠呕吐;便秘

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或熬膏。

药用部位:

为豆科植物酸豆的果实。

植物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6~20米。树皮暗灰色,成不规则裂开。枝多,无刺,小枝被短柔毛,皮孔多,褐色。双数羽状复叶,长8~11厘米,小叶14~40,长圆形,长1~2.4厘米,宽4.5~9毫米,先端钝或微凹,基部偏斜不等,全缘,两面无毛。花为腋生的总状花序或顶生圆锥花序;萼筒陀螺形,裂片4,披针形;花瓣3,不等大,黄色,有紫红色线纹;下面2枚退化成鳞片;能育雄蕊3枚,花丝中部以下合生,其余退化成刺状,位于合生丝鞘顶端;雌蕊1,子房有柄,具多数胚珠。荚果厚,长圆形,长3~6厘米,宽约2厘米,灰褐色。种子3~10粒,红褐色,光亮,近圆形或长圆形。花期5~6月。果期7~12月。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果实长圆形,长3-6cm,直径约1.5cm。表面深褐色,果皮较厚,质坚硬,内含种子3-10枚。种子条圆形或近圆形,表面红褐色,平滑有光泽。气微,味酸。

临床应用:

1.《滇南本草》:治酒化为痰,隔于胃中,同白糖煎膏,早晚服一钱。
2.《云南中草药选》:清热解暑,消食化积。

主治:

主治暑热食欲不振,妊娠呕吐,小儿疳积。

附方:

预防中暑,饮食不振,妊娠呕吐,便秘,小儿疳积:酸角五钱至一两。水煎服。(《云南中草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