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根

别名:

水仙秋根、水仙头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蒜科植物水仙的鳞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arcissus tazetta L.var. chinensis Roem.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鳞茎,洗去泥沙,用开水烫后,切片晒干或鲜用。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多栽培于花圃中或盆栽。资源分布: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贵州等地。

英文名称:

Bulb of Chinese Narcissus

药材类别:

性味:

①《纲目》:苦微辛,滑寒,无毒。

归经:

《本草再新》:"人心、肺二经。"

功效: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主痈疽肿毒;乳痈;瘰疬;痄腮;钱骨梗喉

用量:

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药用部位:

为石蒜科植物水仙的鳞茎。植物形态详"水仙花"条。

植物形态:

水仙,多年生草本。鳞茎卵球形。叶基生,直立而扁平,宽线形,长20-40cm,宽8-15mm,先端钝,全缘,粉绿色。花茎中空,扁平,几与叶等长;伞房花序有花4-8朵,花轴承平伸或下垂;总苞片佛焰苞状,膜质;花芳香;花梗突出包外;花被管细,近三棱形,长约2cm,灰绿色;花被裂片6,卵圆形至阔椭圆形,先端具短尖头,扩展而外反,白色,副花冠浅杯状,淡黄色,不皱缩,短于花被;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内,花药基着;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多数,花柱细长,柱头3列。蒴果室背开裂。花期春季,果期4-5月。

药物采收:

《本草会编》:五月初收根,以童尿浸一宿,晒干,悬火暖处。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鳞茎类球形,单一或数个伴生。表面被1-2层棕褐色外皮,除去后为白色肥厚的鳞叶,层层包合,割皮后遇水,有粘液渗出。鳞片内有数个叶芽和花芽。鳞茎盘下有数10条细长圆柱形根。气微,味微苦。

临床应用:

1.《纲目》:治痈肿及鱼骨哽。
2.《本草再新》:治痈疽疮毒,排脓消肿,解热,去风,疗百虫咬伤。
3.《岭南采药录》:取头部捣烂,敷治乳痈;又治一切毒痈疽,捣烂敷之,能散毒。
4.《四川中药志》:治耳前后肿,颊肿。

主治:

主治痈疽肿毒,乳痈,瘰疬,痄腮,鱼骨梗喉。

保健应用:

日常用法:外用,适量,捣敷或绞汁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