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良

别名:

赭魁(《别录》),朱砂莲、鸡血莲、血母(《贵州民间方药集》),血三七、雄黄七、血葫芦、朱砂七、红药子、恶边(《湖南药物志》),酱头、避血雷(《贵州草药》),金花果(《云南中草药》),红孩儿、孩儿血(江西《草药手册》),血娃(《曲靖医药》)。

来源:

为薯蓣科植物薯莨的块茎。5~8月采挖,洗净,晒干。

药材产地:

生于山谷阳处、疏林下或灌丛中。分布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浙江等地。产贵州、湖南、云南等地。

性味:

性甘酸,平。①《别录》:味甘,平,无毒。②《唐本草》:有小毒。③《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涩微酸。④《云南中草药》:涩,苦,寒。

归经:

功效:

活血,止血,理气,止痛。治产后腹痛,月经不调,崩漏,内伤吐血,风湿关节痛,痢疾,疮疖,蛇咬伤,外伤出血。①《别录》:主心腹积聚,除三虫。②《药性考》:浸酒服,能活血。③《馈州民间方药集》:止痢疾。治产后腹痛,臌胀。又治哮喘。④《湖南药物志》:活血,补血,止痛,散气。治筋骨痛,关节炎腰痛,内伤吐血。

用量:

内服:煎汤,1~3钱;研末或磨汁。外用:研末敷或磨汁涂。

药用部位:

为薯蓣科植物薯莨的块茎。

植物形态:

薯莨(《南越笔记》)多年生缠绕藤本。块茎肉质肥大,长圆形或不规则圆形,表面棕黑色,有疣状突起,鲜时割伤有红色粘液,多须根。茎圆柱形,通常分枝,平滑无毛,近基部有刺。单叶,革质或近革质;基部叶互生,上部叶对生;叶片长圆形、卵状长圆形或宽卵形,长12~20厘米,宽6~7厘米,全部无毛,基出脉3~5条,有显着网脉。花小,单性;雄花序圆锥状,腋生,长约8厘米,穗轴无毛,具棱,有花15~25朵;花蕾椭圆形,基部宽;花被片6,2轮排列,阔卵形,先端极钝,长约2毫米;雄蕊6,与花被等长;雌花与雄花相似,排成弯曲的穗状花序,子房下位,3室,每室有2胚珠,花柱3,分离。蒴果无毛,顶端钝,长18~23毫米,中部宽25~30毫米,3瓣裂,有3翅,种子有翅。花期6~7月。果期9~10月。

药物性状:

干燥的块茎,长圆形或卵圆形,表面赤褐色,有明显的纵皱和环形凹陷,形成结节状和起伏不平的突起。在凹陷缩小部分有1圈须根痕。质坚硬,断面红棕色,粉性,有规则的网状花纹。在放大镜下观察有折光率强的白色结晶物。

主治:

主治产后腹痛,月经不调,崩漏,内伤吐血,风湿关节痛,痢疾,疮疖,蛇咬伤,外伤出血。

附方:

①治产后腹痛:朱砂莲三钱。煮甜酒服。(《贵州民间方药集》) ②治月经不调:薯莨根加月季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③治咳血:朱砂莲、藕节各三钱,茅草根二钱。共炒焦,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④治关节痛:朱砂莲五钱。煎水兑酒服。(《贵州民间药物》) ⑤治痢疾:薯莨根、甘草。研末,每次二钱,开水冲服。(《湖南药物志》) ⑥治血痢:朱砂莲二钱,青藤香、木姜子各一钱。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⑦治水泻:朱砂莲末二钱。加红糖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⑧治红崩:朱砂莲、红鸡冠花各三钱,百草霜一钱。研末,煮米酒服。(《贵州草药》) ⑨治疮疖:薯莨根、皂角刺、夏枯草各三钱。水煎服。 ⑩治外伤出血:薯莨根晒干研末,外敷。 ⑾治毒蛇咬伤:薯莨根磨醋外涂。(⑨方以下出江西《草药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