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耳
别名:
脐衣、石壁花、岩耳、石菌、石花、石木耳、岩菇
来源:
药材基源:为脐衣科植物石耳的地衣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mbilicaria esculenta (Miyoshi)Minks[Gyrophora esculenta Miyoshi]采收和储藏:四季可采,晒干备用。
药材产地:
生态环境:生于裸露的岩石上,尤喜生在硅质岩上。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浙江、安徽、江西、江西、湖北、西藏等地。
英文名称:
 
药材类别:
性味:
味甘,性平。无毒。
归经:
入胃经、心经、肺经
功效:
养阴润肺;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肺虚劳咳;吐血;衄血;崩漏;肠风下血;痔漏;脱肛;淋浊;带下;毒蛇咬伤;烫伤和刀伤。
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药用部位:
为脐衣科植物石耳的子实体。
植物形态:
原植体单叶,厚膜质,干燥时脆而易碎。幼小时近于圆形,边缘分裂极浅;长大后的轮廓大致椭圆形,最大时直径达18厘米;不规则波状起伏,边缘有浅裂,裂片不规则形。脐背突起,表面皱缩成脑状的隆起网纹,或成效条肥大的脉脊;体上常有大小穿孔,假根由孔中伸向上表面。上表面微灰棕色至灰棕色或浅棕色,平滑或有剥落的麸屑状小片;有时有与母体相似的小叶片,直径达7毫米。下表面灰棕黑色至黑色。脐青灰色,杂有黑色,直径达4~10毫米。假根黑色,珊瑚状分枝,组成浓密的绒毡层或结成团块状,覆盖于原植体的下表面。子囊盘约数十个,黑色,无柄,圆形,三角形至椭圆形。
药物采收:
拣去杂质,洗净,晒干。
药物性状:
性状鉴别 地衣体多干裂皱缩,呈片状,平展后完整者呈不规则圆 形,直径12cm左右,边缘有时碎裂,小穿孔较大。脐背突起。上表面灰棕色较光滑;下表面棕黑色至灰黑色,较粗糙,有由多数珊瑚状黑色假根组成的羝毡层。干时质脆,易碎。折断面可见明显的黑白二层。气微,味淡。以片大、完整者为佳。
临床应用:
1.《日用本草》:清心,养胃,止血。2.《纲目》:明目,益精。
3.《医林纂要》:补心,清胃,治肠风痔瘘,行水,解热毒。
4.《岭南采药录》:泻火,止泄。
5.《饮片新参》:清肺养阴,治劳咳吐血。
主治:
主治吐血,衄血,崩漏,痔漏,脱肛,淋浊,带下,毒蛇咬伤,烫伤和刀伤。
附方:
治脱肛泻血不止:石耳五两(微炒),白矾一两(烧灰),密陀僧一两(细研)。上药捣罗为末,以水浸蒸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二十丸。(《圣惠方》)